万万没想到,这才是老师课堂上的发力点!

时事新闻2023-09-21 16:33:57无忧百科

万万没想到,这才是老师课堂上的发力点!

伴随着新学期的开启,北京中小学纷纷成立青少年创新学院,或者在教育教学中进一步加强了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力度。在现实课堂中,教师如何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成为近期教师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围绕这一话题,我们特约三位教师分享智慧。

设计“五中” 激活创新思维


贾红斌
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语文学科主任,

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把传授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采用“五中”阅读教学设计,在激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入境生情”中培养思维敏捷性。“创设情境,开发教学资源”。通过开发课程资源,创设不同的情境,将生活情境、实物情境、景物情境、背景情境引导学生入境生情,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如统编版教材五上《落花生》一课,由于文章的时代背景与学生距离较远,所以学生很难理解父亲那饱含人生阅历与哲理的话,更难以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研究团队通过创设与课文相关的语文情境,沿着作者借物喻人的手法以“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为线索,带领学生由花生的用途到花生的品格,再引申出做人的道理。

在“知情融合”中培养思维灵活性。“开放教材,激发积极情感”。实现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使学生在知情融合中提升思维的灵活性。如学习统编版教材四下第六单元的《小英雄雨来》这类革命战争题裁的课文,在教学设计时,研究团队补充了同时期的嘎子、海娃以及描写国外战争的《夜莺的歌声》《半截蜡烛》等文章,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思考对“小英雄”的认识。这样,由一篇带出一类,可以让学生产生“相似激活”“相似迁移”。

在“对比反差”中培养思维深刻性。“主动探究,攻克阅读难点”。对比同类题材文章的不同写法,深刻体会文章主旨。如学习统编版教材五上《慈母情深》《父爱之舟》,在教学设计中,研究团队将这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促使学生对父母之爱有深刻的理解。

在“质疑问难”中培养思维独创性。“阅读原著,理解节选文本”。将“节选文”放到原著的宏观体系中,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背景,为学生主动建构文本的意义奠定坚实基础。如学习统编版教材六上《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是鲁迅小说《故乡》的节选,学生学习后提出疑问: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差异如此之大,鲁迅先生到底要表达什么呢?因此,研究团队在教学设计中融入了比较学习的环节。通过原著的阅读,学生们对鲁迅笔下的闰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拓展实践”中培养思维批判性。“发散思维,引发想象联想”是针对学生的回答,从可行性、关联思考、知识积累、善于观察等方面来分析解决问题。如在学习《乌鸦喝水》这一课时,老师提出问题“如果你是那只乌鸦你会怎么办呢?”不同的学生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在此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和质疑,让学生逐渐能够自主地、全面地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并鼓励学生亲手实践得出结论。

课堂上实施“微创造力”教学设计


郑琴
北京市东城区光明小学教师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进行“微创造力”的探索和实践,有益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创新意识的内涵界定是:创新意识主要是指主动尝试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科学情境中发现和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其实,除了在数学学习中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教师在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有意识地渗透创新思维的培养。

我尝试建立“坐标”,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估。第一次与新接班的学生见面是教师要备好的开学第一课。作为数学教师,如何在第一次上课能被学生记住,让学生觉得数学有用?教师又怎样能快速了解学生对自己学习数学的认识?我尝试做了一点“微创造”:建立坐标,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增进彼此认识。

课上,教师在简单自我介绍后,发给学生一张印好坐标的纸并向学生讲解,横坐标表示学习兴趣,纵坐标表示数学成绩,根据这两个维度给自己定位:兴趣越高越向右,成绩越高越向上;反之,兴趣越低越靠左,成绩越低越向下。六年级学生有绘画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的经验,能够依照老师的说明给自己做评价。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形成的矩形对学生进行大致的分类,能够比较快速地了解班级学生整体的数学学习情况。学生对这样的表达觉得非常新奇好玩儿,有学生还在定位的地方画上一颗“☆”凸显自己对自己的认识。随后教师问学生:“这个图象表达得简洁清晰,你觉得还能用这样的图象表示什么呢?”通过开学第一课,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模型既有用又简洁,教师这样就把创新的种子埋进了学生的心田。

创新意识的主要表现之一是通过学会具体的实例,运用归纳和类比发现数学关系与规律,提出数学命题与猜想并加以验证。比如,课堂上,在揭示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及知识的逻辑关系时,我积极创造数学活动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学习分数乘法混合运算时,我把整数乘法运算律可以推广到分数乘法这一结论的得出过程拉长,让学生经历归纳类比发现联系的过程。我还把教材中的例题呈现方式由计算验证改编成“你可以怎样分析”,由此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有的学生想到了用面积图的方式分析“两个分数相乘,调换位置积不变”,用计算周长的方法分析“两个分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两个分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最后得出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也可以适用于分数。就是这样的微创造,既有助于学生把握问题本质又为学生探索解决问题打开了一扇窗,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之,建设教育强国是我们作为一名教师的使命担当,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人才要从我们每一位老师的日常教学点滴做起。

智慧生于闲暇 创新出于自由


李鑫鑫
北京市平谷区第七中学教师

特立独行宰予,离经叛道庄周。心裁别具动千秋,当时洪水猛兽。昼寝梦中论道,逍遥世上悠游。灵光一点出自由,鉴取师生授受。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换而言之即是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创新最为需要的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孩子们的想象力是不用培养的,越小的孩子想象力便越丰富,因为越小的孩子便越不缺乏闲暇、越不缺乏自由。我所执教的初中学段,正是决定孩子们的想象力走向丰富抑或匮乏的关键时期。从我目前的教学经历出发,我以为就历史学科而言,让学生永葆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较为有效的是“开放式问题”“开放式情境”的设置,即“问题”和“情境”要给学生留下充分的自由度。

比如在进行战国时期的历史教学时,可以设置情境,让学生将自己代入当时的诸侯王。让学生去选择是励精图治还是花天酒地,去选择任用翩翩儒者还是法家拂士,去选择死战到底还是拱手投降。学生的选择并不一定要符合历史的真实发展,要允许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推演中为历史人物出谋划策,从而尝试寻找古人没有发现的破局之道,以加深对于这段历史的理解。学生在代入战国诸侯王的过程中,不一定非要去重用商鞅进行变法,也可以尝试重用孟子,看看会带来什么不一样的结局。

对于战国历史的教学,我设计了一段可互动的虚拟情境,学生可以在每一问题下选择不同选项,而每一选项将触发不同的剧情。选择商鞅变法可以沿着强秦一统天下的历史轨迹走下去,一般来说历史学科在进行情境化教学时不会过多考虑历史上并未发生的事情。而我为了让学生的想象力充分发挥,特意为“重用孟子”的假设编了一套剧情,即采用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百姓可以过上安宁的生活,在面对虎狼之秦时,百姓都愿为之死战。虽然亡国,但赢得了万世之怀念。如此便可在引导学生进行想象的同时,让学生认识到为什么儒家思想不能实行于战国时期,却能在汉武帝时代大放异彩。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意识到历史不止有必然,还有着无数偶然,就敢于在创造未来的过程中,去打破旧有的规范,推陈出新、继往开来,解决时代的难题,完成历史的使命。

当然,这类通过剧情推进的开放历史情境,对于教师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有着较高要求的,比如“重用孟子”在春秋战国时期并没有发生,这段剧情就需要教师根据历史走向和教学要求去推衍。正所谓“要给学生一勺水,自己要先有一缸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是教师要先丰富想象力、提高创造力。教师应当让学生拥有充足的闲暇与充分的自由,同样,教师也应为自身创造闲暇与自由,从而抓住工作和生活的每一点灵光。

策划:李继君

编辑:姜思瑶

编审:常悦

终审:王宇 苏金柱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

本文标签: 教学  语文  数学  教师  教育  新学期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