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又一百年巨头落幕

时事新闻2023-10-06 11:10:59无忧百科

日本又一百年巨头落幕



作者 | 归去来

编辑 | 唐飞

“Toshiba,Toshiba,新时代的东芝!”,20世纪80年代,这句广告语一度风靡大江南北。

自1875年开创至今的东芝,曾是日本工业制造的一张名片。日本首台电风扇、洗衣机、电冰箱、雷达、晶体管、灯泡等产品,以及世界首台可携带式电脑、HD/DVD播放机、首张NAND储存卡、首款裸眼3D电视,均出自东芝。

可以说,东芝曾引领日本乃至世界的科技潮流。

14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东芝打造出横跨家电、电气、半导体、能源、基建的商业帝国。全盛时期,东芝曾是全球前五的半导体制造商、全球前三的医疗器械厂商,日本第二大综合电机制造商、日本四大核能厂商之一,其在2019年《财富》世界500强中排名第371位。

不过日前东芝却宣布,由私募股权基金“日本产业合作伙伴(JIP)”牵头的2万亿日元要约收购已获得成功,超过一半的股东参与此次收购,达到将公司私有化的门槛。该交易完成后,东芝公司将从东京证券交易所正式退市。

从昔日引领全球潮流、站在日本制造业巅峰,到如今的退市,百年之间东芝又有着怎样的浮沉史?



一场成功的转型

起初,东芝只是路边一个不起眼的钟表店,其老板田中久重就像《名侦探柯南》中的阿笠博士那样,除会做修钟表这样的手工活,也会做一些小发明来卖。


图源:东芝官网

1880年,伴随着日本明治维新运动的加速,当时的日本遍地都是机会。76岁的田中久重也将自己的手表店扩充为田中制造所。后因经营困难,田中制造所被三井财阀收购,并改名为“芝浦制作所”。

也是在这一时期,曾跟随爱迪生学习白炽灯制造方法的藤冈市助,在东京创立了“白热舍”,并成功发明出日本第一个白炽电灯泡,一炮走红的“白热舍”后更名为“东京电气”。


图源:东芝官网

1939年因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所需大量军资用品,东京电气和芝浦制作所合并,成立东京芝浦电气株式会社,这也是东芝的前身。此时东芝虽生产制造家电产品,但主营产品仍以军资用品为主。二战结束前,东芝已有90家工厂、10多万名员工。

成也军资、败也军资,二战后日本的战败,东芝的经营也遭遇重创。为寻求转型发展,东芝将目光放到了家用电器和发电机上,这一转型为后续东芝的壮大奠定了基础。

1955年日本经济恢复至战前水平,并开启接近20年的高速增长期,其间日本GDP平均增速高达9.8%。经济的发展在带动日本城镇化率提升以及居民收入增长的同时,也带动了以冰箱、洗衣机为代表的白色家电消费。

除抓住时代的风口外,东芝对产品创新的重视、对品质的苛刻要求,让东芝的产品销量不断提高的同时,也让其在市场上彻底站稳脚跟。

比如,1985年东芝推出全球首款笔记本电脑,1991年又将笔记本电脑带入彩色时代,1993年推出首款采用锂电池的笔记本电脑,前瞻性的产品设计,让东芝电脑在20世纪90年代曾连续七年在全球笔记本市场拿下销量桂冠。


东芝笔记本电脑

适时地开启全球化战略,也进一步巩固了东芝产品的领导地位。1982年东芝启动全球化战略时,因当时不少国家的工业化刚刚起步,东芝的产品在这些国家推广时所遇到的竞争对手也很少。典型的就是东芝笔记本电脑,该业务于1995年进入我国市场,但此时我国电脑市场尚未形成规模化和产业化,东芝借助神州数码独家代理推广,也让其在此后的四年时间里一直稳居我国电脑销量第一。

但东芝的快速扩张导致企业内部管理严重跟不上,也为东芝后续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从组织架构上来看,高度集权的组织结构导致整个决策链条冗长,其必然会导致对终端市场的反应迟缓。


图源:东芝中国官网

不仅如此,在这套组织架构中下级对上级须绝对服从,这不仅仅会引发员工内心的不满,还影响到产品创新的速度,最终让这家百年企业渐渐变得迟钝、不合时宜。



内忧外患亏损严重

自20世纪90年代起,东芝的转型主要放在能源和基础设施、社区解决方案、医疗卫生、电子设备等业务上。但需指出的是,这些业务均为典型的技术资金驱动型行业,对企业的资金能力要求极高。

进入到本世纪以后,伴随着全球科技的快速进步以及各行业市场竞争的加剧,东芝若想在这些业务上站稳脚跟,每年除需投入大量研发经费外,也必须通过收购补齐自身在某些技术方面的短板。

2006年东芝收购美国核电技术企业西屋公司时,当时外界传言西屋公司所能接受的价格为18亿美元。但后因美国通用电气、日本三菱等企业的竞争,该笔收购最终以溢价3倍的54亿美元完成。

东芝在当年发布的公告中指出,收购价格和西屋业务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存在29亿美元的差额,这一差额在东芝合并资产负债表中被记录为商誉。同时东芝也表示:“东芝财务状况的预测结果已显著恶化,这将改变东芝的融资环境,包括评级下降。”因此,东芝对核业务资产和债务(未包括商誉)的公允价值进行了再评价。

需要说明的是,东芝大手笔投入的核电领域,彼时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核电商业化的前景不明。即使放到今天,核电产业依然面临着建设投资巨大、折旧费用高的特点。

更糟糕的是,2010年日本爆发福岛核电站泄漏事件。受此影响,东芝也遭遇到全球客户的砍单。

同时2016年西屋电气所带来的巨额亏损,使东芝商誉减损规模高达61亿元。当年东芝资不抵账规模高达5529亿日元。

而曾让东芝引以为傲的家电业务,因进入到本世纪以后各品牌竞争加剧也遇到了不小的麻烦。

仍以上文中提到的东芝PC业务为例,2001年以后,我国电脑市场涌现出包括联想、IBM、惠普、三星等众多电脑品牌,仅靠代理商推广的东芝PC业务模式弊端日益凸显。2006年时,东芝在我国电脑的市占率已经下跌到不足5%。

2004年新上任的东芝PC部门的主管西田厚聪虽通过关停工厂、整顿产能,以及将代理权扩展至神州数码、翰林汇和佳杰科技,让东芝的电脑业务有所起色。但进入到2011年以后,我国个人PC拥有量快速上升,市场很快迎来饱和。

以2017年为例,这一年东芝电脑笔记本销量暴跌至140万台,市场份额不到1%。另据东芝发布的2017财年报告显示,当年东芝PC业务部门销售额为1466.8亿日元,同比下滑11.1%,净亏损达到82.1亿日元。

除外患外,东芝也出现更为严重的内忧。2015年东芝被爆从2008年财年到2014财年,整整7年的时间财务造假,涉及东芝4大业务部门,虚报利润高达1562亿日元。

其中,借助利用完工百分比法,推迟计提损失;使用结转机制,夸大当前利润;操作存货估值,提高会计利润等方式,电视机业务及生活产品事业部虚增盈利58亿日元,PC业务部虚增盈利30亿日元,零部件交易不当处理虚增税前利润591亿日元。

随着此事件的持续发酵,东芝市值也从2015年的1.88万亿日元,暴跌至2016年年底的1.1万亿日元,跌幅接近40%。同时,消费者对东芝的产品也存在信任危机,进而导致东芝产品销量持续下滑。

以电视业务为例,东芝电视大规模关停海外工厂,并启动大规模裁员,并将欧洲、东南亚等商标权出售。据东芝2016财年财报显示,公司TVS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27.02亿元人民币和5.68亿元人民币。这一数字和东芝电视业务颠覆时期的年千万销量相比,已严重缩水。

祸患往往相伴而生。上述问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东芝公司内部又开始陷入股权内斗。2022年,东芝外部董事渡木麻里子将矛头指向了她的同事Raymond Zage,称Zage在3月份与董事会的立场相左,转而支持股东的提议,即公司向私募股权公司寻求收购要约。

这不仅仅引发了外界对东芝内部治理权的担忧,也加剧了东芝内耗的程度。



疯狂卖卖卖,东芝还有救吗?

面对巨额的亏损,东芝2016年起便不断出售旗下大量非核心资产。

2016年东芝将家电业务子公司80.1%的股份以514亿日元(约33.2亿人民币)价格卖给美的。同年,东芝将医疗设备业务出售给佳能,售价6655亿日元(约400亿人民币)。

2017年东芝将西屋电气,以46亿美元卖给加拿大的PE Brookfield,这一价格比十年前购入时亏损8亿美元。2018年,东芝加速变卖资产的步伐,先是以129亿美元的价格将电视业务卖给海信,后以40亿美元的价格将PC业务卖给夏普。

东芝的衰败,是在“日本制造业光环淡去”的背景下出现的。东芝的半导体、家电、核电等业务其实本身具有很好的技术,但在整个产业浪潮的发展中,这些领域的优势都不再显著,甚至被赶超。

目前东芝仅剩的业务包括核电、水电、城市供水、污水处理、高铁、功率芯片、通讯芯片、硬盘等,而且这些业务的盈利能力整体偏弱。

这就导致东芝的业绩表现一跌再跌,2022财年第三季度,公司的营业利润下降87.5%至53亿日元,远低于预期。因此,东芝的私有化能否成为东芝的救命稻草,仍值得商榷。

其实不仅仅是东芝,我国不少企业也和东芝类似,在抓住时代所赋予的红利迅速发展壮大后,往往会追求集团多元化业务。但因市场环境的瞬息万变、政策调整持续推进,不少企业的多元化非但没有带来营收和利润的增长,反而还因持续的亏损拖累了整个集团的发展。

因此后续我国企业在追求多元化业务时,仍需三思,尤其是对于重资产业务更应该慎重。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的脚步永不停歇,没有恒强也没有恒弱。如今东芝退市在即,曲折发展的故事又将成为一个令人唏嘘的案例。

*本文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本文标签: 东芝  日本  东京  夏普  惠普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