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网上对于外语开始呈现出抵制的态度。这可能跟毕业后的实用性相关。许多家长觉得,大多数同学以后不当翻译,没必要把英语学的那么好。
我们平常母语是中文,何必在外语上浪费这么多时间去钻研语法和词汇呢?但很现实的问题是,任何升学考试都把英语当做主科,占据相当大的分值。
在这个时代,先别说机遇,首先考试中我们就必须面对英语学科,至少不能太“瘸腿”。但有些学生,为何好像已经很勤奋,英语成绩总是上去不呢?
英语怎么补课也提不上来,往往是存在这3个问题
有位家长向笔者咨询了这样的问题,家里女儿读初二,其实从四年级家长就一直给她在校外补习。无论是传统的辅导班,还是高端的“快乐英语”,总之不退步已经很好。
花了这么多钱,女儿也没觉得自己不认真听课,可惜永远跟“学得好”这三个字无缘。只能说没有特别拖后腿。这种情况大概是许多同学存在的现象。
对比那些外语学得好的同学,他们往往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不妨对照一下。第一个,就是“基本的功夫不够,却总是想找窍门”。
想把外语学得精通,确实需要技巧的,只靠用蛮力不行。问题是,有些学生只看到尖子生分高,认为人家口中“多背诵”仅仅是客套话。
于是自己连起码的单词、词组、课文都没整明白,做不到“对答如流”,先去抱怨出题模式不好、或者先定义成天赋不够。所以,先把最基本都熟练再说。
第二个问题,没有重视专题训练,不清楚自己的薄弱环节。我们学习英语,说实话目前最主要还是为中高考铺路。应试能力并不是一个贬义词。
练习册有很多种,如果有心提升英语成绩,那么肯定要在课堂之外付出更多汗水。光是一味补课也不行,建议针对不同“专题”选择习题册,并认真对照答案和分析错题。
第三,思考本质规律的习惯。这是普通学生跟学霸的明显差异,也将拉开分数的差距。无论补课还是做习题,这不是最终目标。背单词语法,修改错题时,主动思考会占用时间,但后期效果明显。
“砸钱”可以省心,但学生的思维习惯不可低估
综上,许多家长不理解为何自己花钱给子女补课,但成绩始终不见起色,可能就存在这些原因。但有时候,家长往往也是“图省力”的一员。
砸钱补习,可能是图个“自己已经尽量给学生创造条件”的安慰。如果不关注学生的变化,补习的效果就往往不如人意。
教育上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任何老师或者补习班,最优秀的是培养出学生良好的思维和学习习惯;不能单纯靠刷题、反复讲解来充数。
当然,对于成绩太低、且主动性很难调动起来的同学,前期不得不靠“管制”来保证他们成绩。但如果像上文中那位女生,本身成绩中等,需要一个“提升”。
那么想要有明显进步,思维习惯绝对不能低估。千万别陷入假努力的状态,看似做题不少、辅导班没少去,但没有主动寻找语法规律和理解语言逻辑的习惯,就难以真正“入门”。
英语不好,也可以考虑学习日语等小语种
话又说回来,很多学科确实存在天赋的差异。跟数学相似,有些同学偏偏就是很难把英语搞明白。背诵单词都很吃力,语法也难以理解。
如果笔者以上提及的三个问题,学生已经努力在克服,但依然没有起色。也许这类情况确实跟天赋相关。但是这里要提示的是,英语学的不够好,不能代表缺乏外语能力。
有些学生转为学日语,反而如鱼得水。因为日语的语法体系,跟英语完全不同。这类同学可能更容易理解,尤其是平常爱看日漫、日剧的学生,可以考虑高考选择日语语种。
不过,另辟蹊径也需要提前留意风险,有些高校对于高考中的外语类别,会做要求。英语语种自然报考范围更多、受限更少。
这方面没有唯一的答案,需要家长们根据学生的情况,以及未来可能的报考院校、所学专业,进行综合分析再决策。不可冒然改变。
【话题】你觉得英语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