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参加一个饭局,席间一位对学校教育不满意的家长建议:应该参考企业搞“末位淘汰制”,每年按照一定比例淘汰一批“水平低”的在职教师,这样不仅能让“低水平”教师离开工作岗位,也能激发教师群体的活力。
1)
“末位淘汰制”是一种绩效考核制度,它主要是指单位根据自己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再结合各个岗位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个考核指标体系,然后以这个指标体系对员工进行考核,依据考核结果把排在末位的员工淘汰掉。
这种做法是比较残酷的,但很多人认为它有积极的一面,所以部分企业在明里或者暗里都存在类似的制度。“末位淘汰制”肯定有它的优点,它可以优化单位的人员结构,避免人浮于事,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提升单位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不过,实行“末位淘汰制”有一个前提,就是这种单位一般都是企业性质的单位。简单地讲,“末位淘汰制”适合以经济利益驱动为主的种企业。如果在其他类型的单位,这种制度很难实行得下去。
尤其是在教育领域,我们没有办法把教师的所有行为全部量化,也很难制定一个客观合理的考核体系。在学校实行“末位淘汰制”,不仅不能提升教师的工作效率,反而会带来许多问题,并且会让教育失去原来的味道。
2)
我们不能把学校当成企业,不能用管理企业的方式来管理学校,这肯定会造成混乱。简单地讲,起码有3个理由不支持实行“教师末位淘汰制度”。
第一,会增加学校的管理难度,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
企业实行“末位淘汰制”或许可以减少管理成本,但学校绝对不是这样,因为学校涉及面太广,有教育教学、科研培训,还有学生的认可度,家长的认可度等等。这里面有实的东西,也有虚的东西,学校方面没有能力将它们全部量化。
可能有人会说,既然学校做不到,那就请第三方做。由第三方参与制定规则不是不可以,只是第三方机构不可能完全了解每个学校的情况,考核指标没办法做到科学合理。
大家都知道,国内中小学师资队伍水平、教育教学水平的差异性是很大的,每个地区有每个地区的实际情况,每个学校又有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第三方机构能在制定政策的时候体现出这种差异性吗?
再者,“末位淘汰机制”一旦形成,就意味着每年都会有教师离开学校,同时会有新人加入,这会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
第二,会增加人力成本,同时降低教师的职业成就感
在学校搞“末位淘汰”,是会增加人力成本的。这个人力成本既体现在制定规则上,因为要有大量的专业人士去调研、去沟通、去协调、去策划,也体现在执行上,因为对教师进行考核也需要人力,要保证考核能正常进行,且要花费相当多的人力和资源保证考核流程的公正性。
另外,由于“末位淘汰制”属于强势管理,与以人为本的思想背道而驰,所以会让教师的工作环境变得复杂,大家时刻处在紧绷状态。在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失业恐慌”情绪的笼罩下,同事之间、教师和领导之间的关系都会变得越来越紧张。
教师的职业成就感会因此消失殆尽,很多教师不再把教书当成事业,而只是当成一个“糊口的职业”。并且学校会变得越来越像一个火药桶,大家都在争都在抢,毕竟谁都不愿意丢掉饭碗。
第三,会让教育变得越来越功利
用企业那种“KPI考核”的方式对教师进行考核,把排在末位的教师淘汰掉,这会让教育变得越来越功利。以这种方式去评价教师,就是把教育变成“考试、升学”,大家互相拼的就是考试成绩、升学率,功利性非常强,而育人这一块就被忽略掉了,甚至没有多少人去做这件事情了。
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育人,就是培养一个健康完整的人,让他的身体健康,同时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可是越来越功利的教育会毁了这一切。也就是说,如果硬生生推出“末位淘汰制”,会让教师和学生都变得没有灵魂,没有个性,没有梦想。我相信没有人希望教育走到那一步。
今日话题:你觉得“教师末位淘汰制度”有实施的空间吗?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王轶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