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快乐消失,让烦恼加倍?该如何面对总是“扫兴”的父母

时事新闻2023-09-14 20:33:38无忧百科

让快乐消失,让烦恼加倍?该如何面对总是“扫兴”的父母



“我从小带你,还要上班、还要带你和姐姐,到底好不好,说实话,我到底是不是好妈妈?”

拿着镜头的母亲质问着自己的女儿。这是前不久,14岁女孩给母亲做饭后挨骂的后续。


/ 图源网络 /

在这条视频的前一条视频中,这位妈妈拍摄了女儿独自给她准备饭菜的视频内容。 14岁的女儿,独立给妈妈做了四菜一汤,这在很多人看来是女儿长大、懂事的标志。 但与大众期望不同的是,母亲在视频中一直在抱怨 “做这么多菜我们怎么吃得完,我是要表扬你吗?” 视频发出后网络舆论倒向了女儿这边,母亲收获了很多恶评,才有后一条视频,母亲和女儿这样的对话。

母亲感到困惑和委屈是自然的,毕竟她确实为两个女儿付出了精力、时间,生活压力也很大。但当一个女儿满怀期待做了饭菜,母亲却在意的是女儿浪费了食材。母亲的观点表达或许没错,但她的语言确实可以让一个满怀期待的人只剩失望。

原本一件好事,最后没有人是快乐的。

生活中,擅长“扫兴”的父母长辈并不少,这也让这次事件讨论热度高了很多。此后,很多视频制作者与网友分享起了父母扫兴的事,诸如安排父母去旅行,从头到尾儿女们尽心尽力,但最后父母就留下“也不过如此,早知道不出门了”的评价,亦或是订好了不错的餐厅,但吃饭时长辈们开始嫌弃饭菜中有味精、餐点昂贵,留下“还不如在家里吃”的吐槽。

父母在说出这些话的时候,观点也都出于本心,或许根本不带恶意,但在他人需要情绪支持时,无法提供,很容易造成疏离的亲子关系。

不少“儿女们”在网上如此总结此事:“和她分享快乐,快乐会消失;和她诉说烦恼,烦恼会加倍。”


/cecile gariepy/

“扫兴”的危害

每个人都是需要情感支持的,特别是来自于家庭。如果只是生活中的一些时刻扫兴,这并不是一件大事。但如果亲子间一直没有这样的流动,父母都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则很容易导致孩子对于父母的失望性情感隔离( 心理上的一种隔离机制,是指在家庭系统中,那些情感卷入较深的孩子,为了寻求独立,会尝试各种策略来抗拒融合。他们可能会离开家庭所在地到另外的地方生活,与家庭保持空间距离;或者不与父母交流,在心灵上建立起藩篱;或者用自我欺骗的方法切断与家庭的实际接触,告诉自己已经脱离家庭的束缚 ),或者出现情感表达障碍等问题。

艺术家邹雅琦的艺术实验是一次很好的诠释。曾以“假扮名媛”为主题《瞬间所有制》作品而闻名的艺术家邹雅琦在今年推出了新的艺术实验《重金求母》。她决定花费人均3000元请已经成为母亲的人扮演自己的母亲,进而深度探讨亲子关系,儿女和母亲这些角色。

在《重金求母》第二期中,邹雅琦将衣服脱下给“临时”的母亲观看自己的赤裸的身体,这一行为并不是为了追求猎奇,而是来源于她不算幸福的童年。她透露自己成长中很少能娱乐,如果穿上好看的衣服也很可能被母亲否定,她一直接受“愧疚教育”,如果没有做母亲预期中的行为就会感到愧疚,但这一次,她想为自己表达


/ 艺术实验《重金求母》@邹雅琦 /

在请来的母亲身上的镜头面前,邹雅琦赤裸地表达了自我。“我的青春并不是用你的青春换来的。我恨你,但我也很爱你。”邹雅琦对这位扮演母亲的人说出了真正想对母亲说出的话,这位“妈妈”也很好地共情了她的感受,给了她一个拥抱,在采访中,她表示自己获得了巨大的疗愈。


/ 艺术实验 《重金求母》@邹雅琦 /

如果在这样的原生家庭长大,成人之后的孩子已经背负巨大创伤,或许她也不想再面对“扫兴”的父母,而是会选择隔离自我疗愈但在一切还来得及挽救之前,我们还能做点什么?还是回到最开始的问题,我们该如何去面对总是“扫兴”的父母?

让我们用批判性思维去剖析这个问题:如果14岁的女儿并不在意母亲的扫兴,那么可能也不会不快乐。而通常不快乐与扫兴发生的真正原因就在于,父母与孩子需求的教养方式的错配。


/Remko Heemskerk/

一堂讨论父母教养方式的课

在C计划课堂上,我们带领孩子批判性阅读王朔著《我是你爸爸》时,将父母的教养模式以“支持”与“要求”作为标识分为四种。即高要求、高支持的权威倾向型;低要求、高支持的放纵倾向型;低要求、低支持的忽视倾向型;高要求、低支持的专制型


/ C计划课程专属用图,版权归思辨力(深圳)科技有限公司所有 /

我们需要带着孩子们去认知这四种不同的倾向,进而让孩子考虑自己的需求,并使用量表工具评价父母真实的教养方式。我们需要让孩子看到亲子关系中不快乐的部分是来源于需求的错配,但这不代表关系中一定要有一个“罪犯”,我们也不能把一切不如意都归结于父母,而是需要通过反思重新审视自我以及来自家庭的影响,尝试通过沟通去改善现状。

在讨论中,大家也开始理解父母为何使用这样的教养方式,大家逐渐会更多元去了解父母,而不止于“父母”这样一个单一的身份。透过启发,孩子们也能从父母的职业、童年,原生家庭等等方面去理解父母养成这种教养方式的因素。

面对“扫兴”父母的第一步也在于此,去理解而不是马上开始责怪、归因。这些法则,也同样适用于每一位希望处理亲子关系的人。


(经过课堂讨论,孩子们也能渐渐理解父母;橘色字体记录了孩子们的思考)

/ C计划课程专属用图,版权归思辨力(深圳)科技有限公司所有/

在沟通的时候,我们推荐使用非暴力沟通法,即与父母沟通不能停留在宏大叙述或者理论层面,应当以具体场景为切入点,以我看见(具体场景)+我感觉(叙述情感)+我希望(提出好的行为范式建议)来进行沟通,特别是这段句式避免评价性语气。

如:“我考试没有考好,你很严厉地批评了我,认为是我没有用心学习,我感觉委屈,因为我真的有好好复习,只是有部分知识点没有学明白,我希望你能抽出一点时间教教我不会的题可以吗?“

当然,沟通并不一定会完全生效。这种情况下,我们也需要及早寻求外界帮助,建立好自己的安全领域隔离伤害,同时尽量避免冲突与自责


/Janis Andzans/

爱的五种语言

会捧场的父母都在用

当然,在会扫兴的父母被热议后,另一个名为“我那从不扫兴的父母”的话题也开始热了起来。不少儿女也分享了他们父母、长辈的暖心行为。

今年六月,高考结束这天,云南一名考生的家长将该考生最喜欢的游戏人物做成了人形立牌,带着立牌和横幅来接她下考。当天,该条新闻就被热议,这名考生也获得很多的羡慕。最热的评论说:“查理苏一定陪她度过无数个备考的夜晚,是精神寄托。家长真的很开明。”在视频中,父亲拉着立牌,笑得很开心,或许他不懂查理苏到底是谁,但他对女儿的喜好有着充分的尊重。


/ 图源网络 /

网名为急吼吼蛋的网友也发出视频总结父母“不扫兴”的瞬间。


/ @抖音急吼吼蛋 /

在她的介绍里,虽然她高考没有考好,毕业工作也在父母身旁,家庭并不富裕,但一家人其乐融融,每个人心态都很好。

那么,我们能从这些“不扫兴”瞬间中总结出什么吗?

其实爱是有语言的,我们可以用这五种语言让爱在家人中流动起来:肯定的言词、精心的时刻、赠送礼物、服务的行动,身体的接触。

比如拉出横幅的爸妈欢庆高考结束的爸妈,他们用行动与言语肯定了孩子的喜好和努力,以高考结束的时刻设计了惊喜,在接到孩子后,给她的一个拥抱也能让感受到正在被支持。这就是一次很成功的爱的表达。

和亲人相处的每个时刻,你的言行举止也都可以决定是多了一分“扫兴”还是多了一次爱意的流动,漫长的陪伴也是由这些时刻累积而成。

撰文|东瓜

排版|番茄

编辑、校对|许呢呢、尚逸遥

成为不扫兴父母的秘诀之一,帮孩子报名人人都爱的C计划思辨阅读课吧!

C计划经过7年的深耕研发,已形成专业的中文分级思辨阅读课程体系,每节课超过200小时打磨,根据中美英三国课程标准,将牛津、耶鲁、斯坦福、麻省理工大学等国际著名高校均重视培养的思维能力,结合100+本经典书,融入互动课堂,深度提升孩子思辨力。

如果想让孩子——

懂阅读,爱思考,善沟通,

会选择,负责任

点击下方图片,来体验我们课程吧!

更多信息,请扫右下方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老学员可向客服小思咨询。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