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长 20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3分钟
“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阅读不是生活的必需品,却是重要的调味品。而教师,则应要求自己和学生每天汲取阅读这一调味品。
一提起阅读,相信很多老师都会皱起眉头,大发感慨:“老天,饶了我吧,整天在学校忙得连轴转,一旦闲下来,累得只想躺下休息啦。”“从哪儿找时间,一昼夜只有24小时。”是啊,忙,这是普天下老师共同的感受。
可是无论多么忙,最好有自己的精神家园,哪怕是一块不大的“自留地”。
信息爆炸的年代,无数书目如潮水般涌到我们面前,令我们眼花缭乱。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读有效的书籍呢?借鉴名师的经验,结合自己的阅读实践,我认为以下几类书不妨一读。
第一类:教育理论书。说起这类书,我们的第一感觉是枯燥、乏味,读起来费神。确实如此。准确地说,教育理论书不能“读”,得“啃”。记得第一次读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我用了三个月时间啃完,一开始读几页,放下,想一阵子,等静下心来,再读,就这样一页一页地啃读,一点一点地消化,直至让它成为自己血液中的养分。实际上,很多教育理论书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样需仰视才见,你亲自去读,会发现别有一番滋味,比如《第56号教室的奇迹》作者雷夫,这位美国最有趣、最有影响力、最优秀的老师感动着全球无数的人。他创新的教育方式,把孩子变成热爱学习的天使,他热情的教育态度,把教室变成温暖的家。细细研读,感动着、欣喜着、收获着。雷夫在一间会漏水的小教室里,用了将近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创造了一间充满爱与奇迹的第五十六号教室。又如陶行知先生教育名言中所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读着读着,你会不会想起班上那些淘气又可爱的孩子而会心地笑起来呢?
第二类:专业书籍。对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汉语言文学专科毕业应该能胜任本职工作,加之在学校学了教育学、心理学,上讲台算是驾轻就熟的一件事。可是,为什么我们常常会觉得“越教越不会教”了呢?因为,“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学生常教常新,而我们的专业知识却一点一点落后于时代,当经验成为桎梏我们前进的绊脚石,更新知识便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于永正的五重教学,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钱梦龙老师的导读艺术,窦桂梅的“三个超越”,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等等,追随着他们的步履,你会发现,教学,已不仅仅是一门技术,而变成了终生为之追求和痴迷的教育艺术,要想真正寻得它的境界,需要穷尽一生去阅读,阅读,阅读。
第三类:经典儿童文学作品。乍一听,你可能会觉得好笑,儿童文学书在儿童时代读就可以了,做了老师干嘛还要读?我觉得,儿童文学书籍是永葆童心的最好化妆品,是走进儿童心灵的金钥匙。记得我读的第一本儿童文学书是人教论坛版主小语推荐的,书名叫《特别的女生萨哈拉》,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先生作序。在这本书里,我结识了充满智慧的“波迪老师”,她用独特的教育方式帮助“问题女生”萨哈拉重拾自信,让学生明白了什么是“换位思考”,什么是“以牙还牙”。这本书还让我明白,作为一名教师,“爱工作,是对自己最大的奖赏。”从此一发不可收,我成了儿童文学书迷。我读陈丹燕的《我的妈妈是精灵》,知道了“感情是世界上最浓的胶水”;我读《时代广场的蟋蟀》,为柴斯特重回乡下而欣喜;我读《夏洛的网》,被一只蜘蛛和一只小猪之间的爱和友谊深深感动……我不仅自己沉浸在儿童文学书籍里,还带着学生一起读,那些共读过的书籍成了我们之间的“心灵密码”,《水孩子》让我和学生懂得了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道理:“你希望别人怎样对你,你就怎样对待别人”;《乌丢丢的奇遇》让我和学生知道:“爱,并接受爱。”是人世间多么美好的一件事。书,成了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
第四类:人文书籍。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你有最喜欢的作家吗?你能帮助学生找到心灵的偶像吗?老师们,你有没有经常跟学生聊起你喜爱的作家和书籍?有没有成为班上语文爱好者的“粉丝”?我有。我告诉学生,老师最崇拜杨绛,只因她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是我们女性的杰出代表;最欣赏苏轼,只因他深情而有才气;最喜欢李清照,因为她为我们创造了“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清新雅致的情境。我还跟学生聊起张爱玲,说起余秋雨,或许孩子们现在还看不懂这些书,读不懂这些人,那么,就算在他们眼前打开一扇天窗吧,让阳光射进去,这样,他们不会因只看见语文课本“四角的天空”而觉得闭塞和压抑。
阅读吧,让在繁忙的工作和家务间隙里,每天挤出一点时间来读书;阅读吧,让我们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来读书;阅读吧,因为只有我们自己感冒了,才能传染给学生,只有我们爱读书了,被“传染”的学生才会渐渐跟上来,一个,两个,三个……
作者单位系粉阳路小学教联体粉阳路校区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
作者丨王 琼
编辑丨智库君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