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娜
9月8日晚,浦发银行发布多项涉及高管人事变动的公告。
公告称,董事会于2023年9月7日收到董事长、执行董事郑杨,副董事长、执行董事、行长潘卫东的辞呈。
同时,浦发银行董事会同意提名公司党委书记张为忠、党委副书记赵万兵为公司董事候选人,同意聘任康杰为公司副行长。浦发银行对高层管理进行了巨大调整,几乎是“推倒重来”。
而浦发银行8月31日公布的2023年半年报业绩中可以看到,公司营收和利润继2021-2022年下滑之后,2023年半年报业绩继续加速下滑,业绩在同行中严重“掉队”。这也可能是浦发银行换帅的原因之一。
那么,浦发银行业绩掉队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银行业整体业绩是啥样的?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让我们看看浦发银行的经营业绩数据:
首先,公司资产和负债规模还是保持稳定增长。
截至2023年上半年,公司总资产9.93万亿元,同比增长5.01%; 负债规模8.21万亿元,同比增长5.11%,其中5.07万亿元来自于吸收存款,占比62%,公司在负债端依旧保持吸储优势。
而营收和利润端却双双下滑。
公司营收从2021年开始下滑,2021年实现营收1910亿元,同比下滑2.75%; 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1886亿元,同比下滑1.24%,2023上半年实现营收912亿元,同比下滑7.52%; 利润端从2020年开始下滑,2020-2023H1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83.25亿元、530.03亿元、511.71亿元和231.38亿元,同比分别下滑-0.99%、-9.12%、-3.46%和-23.32%。
对于今年上半年业绩的滑坡,浦发银行在半年报中表示,经营效益的下降主要受到资产重定价、市场利率下行、资本市场波动等影响。
从营收结构上看,营收主要来源净利息收入,占比66.23%。2023年上半年的净利息收入604.28亿元,较上年同期686.81亿元,同比下滑12.02%,主要由于净息差收窄,盈利能力减弱。
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139.62亿元,较去年同期152.81亿元,下滑8.63%。
此外,信用减值损失384.38亿元,较去年同期380.43亿元,增加1.04%。
浦发银行的不良贷款总共7.43亿元,不良贷款率1.49%,较上年末1.52%下降了,但是与其他几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浦发银行的不良率仍较高。
不良贷款总额7.43亿元,其中企业贷款占62.45%,不良贷款主要来自于企业贷款。
不过企业贷款的不良率从上年末的1.91%下降至1.69%。零售贷款的不良率却上升,由去年末的1.29%上升到1.47%,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个人经营贷款、信用卡透支的不良率都有所上升,只有消费贷款及其他的不良率有所下降。
图片来源:浦发银行2023年半年报
浦发营收利润双降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这要从2017年网上的一篇匿名文章说起。
2017年4月,网上发了一篇匿名文章:截至2016年11月,浦发银行成都分行对7个企业集团的2010个“空壳公司”授信1655笔,合计金额1600亿元,目前已显现风险865亿元。
如果不是那篇文章的揭露,成都分行的资本腾挪术到2017年还不会被发现。虽然浦发银行成都分行否认并删帖,但是2018年1月,银监会终于公布案情并处罚巨额罚款:
浦发银行成都分行为掩盖不良贷款,通过编造虚假用途、分拆授信、越权审批等手法,违规办理信贷、同业、理财、信用证和保理业务,向1493个空壳企业授信775亿元,并最终对成都分行罚款4.62亿元。 此外,对浦发银行成都分行原行长、2名副行长、1名部门负责人和1名支行行长分别给予禁止终身从事银行业工作、取消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警告及罚款。
之所以平均每个空壳公司获得授信5000万元,是因为成都分行的内部审批单笔授信权限就是5000万元。
此外,由于775亿元的授信为表外授信,按监管要求,表外授信需要还原为表内贷款,这一操作直接占用了全行全年大部分新增贷款的额度,导致其他分行一度无款可放,影响了全公司的业务发展。
无奈之下,昔日“对公之王”浦发银行开始零售转型,特别是浦发信用卡,那年,所有的主流APP上遍布浦发信用卡的办卡广告,2017年浦发银行营业收入1686亿元,信用卡一项业务就贡献三分之一的营收。
此外,财富管理、私人银行、保险和基金、消费贷款、住房贷款、经营性个贷业务一股脑大发展。
到2019年末时,浦发银行零售贷款已经超过公司贷款,成为利息收入的第一大来源。
零售业务大发展,但是内控机制却出现了风险和问题。2021年至今,浦发银行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杨再斌、私行部产品管理处原副处长鲁志勇、产品经理张玉东、李沛均因严重违法违纪被立案查处。
成都分行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估量,2017年是浦发银行高速发展的一个分水岭,2017年招商银行和浦发银行资产总额都是8万多亿元,兴业银行略低6万亿元,但是6年后,招商银行已经突破10万亿,兴业银行也将近10万亿元,而浦发银行仍不到9万亿。
此外总市值也在慢慢拉开差距,目前招商银行的市值是浦发银行的总市值的4倍,而兴业银行的市值也将近浦发的1.6倍。
图片来源:Wind,叶檀财经整理(数据截至23.9.13日)
不过经过7年的时间,成都分行的影响也慢慢出清,比如西部地区(成都分行所在的区域)的亏损额从2017年的一百多亿减少到八亿(西部地区累计亏损超650亿元),775亿这个大窟窿差不多快要填上了。
此次换帅,新任的董事长为张为忠,之前在建行干了28年,曾担任建行普惠金融事业部总经理,在普惠小微业务方面频频发言,提出过“得草根者得天下”等观点。浦发银行在此时机让有对公背景的领导出任董事长,说明未来仍要拾起“对公之王”的招牌。
接下来,我们看看今年上半年整个银行业的经营业绩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
今年上半年42家银行以整体口径看,合计实现营业收入29515.91亿元,同比增长0.50%,增速边际放缓,较一季度下降0.9pct。
国有六大行及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均实现营收超千亿元,工行、建行营业收入稳居前两位,均超4000亿元。
归母净利润合计达10874.36亿元,同比上升3.5%,增速较一季度升高1.1pct。其中37家银行实现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占比近9成,其中20家实现同比两位数增长,整体表现稳健。
城农商行表现亮眼。其中江苏、杭州、成都、苏州、常熟、无锡等优质城农商行行业领先,盈利增速均超20%。
不过这几家银行的共性都是所处的区域经济比较活跃,制造业等产业集聚,能很好支撑对公信贷业务需求,同时,人口密集、消费能力强,按揭贷款等零售信贷的需求也较强。此外,相较于大行,城商行的机制比较灵活,通过深耕当地,更好的挖掘当地客户的需求。
净息差是衡量各类银行财务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是银行净利息收入和银行平均生息资产余额的比值。
今年上半年,42家A股上市银行中,40家上市银行净息差收窄,仅有青岛银行和江阴银行2家净息差同比上升。
上市银行净息差同比平均收窄17个基点。值得注意的是,近半数(20家)银行净息差低于1.8%。
下半年银行业息差收窄的压力将持续存在,主要是今年6月和8月LPR两次下调,这将导致贷款利率进一步下降,另外,存量房贷利率调整也将会对银行息差构成影响。
展望趋势,中信建投证券认为,预计今年之内息差见底,存款利率下调等对冲手段逐步见效后,明年息差向上弹性更明显。
国信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剑表示,目前银行业净息差收窄是行业共性问题,近期银行也已经通过下调存款挂牌利率舒缓息差压力。只要资产质量保持稳定,息差收窄可能产生的风险相对比较好控制。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8月中旬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3.2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831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62%,较上季末基本持平。
而上市银行的资产质量要优于银行整体的资产质量。二季度上市银行整体不良率为1.27%,季度环比持平,同比下降6bps,资产质量保持稳定。
近年来,地产与城投是压制银行估值的两大潜在风险。上半年伴随着保交楼的顺利推进,地产不良暴露正在放缓,截至上半年末,上市银行对公房地产不良率较年初微升0.1pct。
“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包括“认房不认贷”,降低首套和二套房的首付比例等已经落地,有望刺激地产销售改善。
此外,7月政治局会议定调“制定一揽子化债方案”,预计若省份化债快速推进,房地产、地方债务两大悲观风险预期有望加速缓解。
总的来说,银行业在面临宏观经济下行,房地产不景气等因素,上半年上市银行营收增速放缓、盈利实现平稳增长。资产质量较为稳定,不良率整体有所下降,随着房地产和地方债务化债方案不断推进,地产和城投业务风险较可控。
净息差持续收窄,不过在央行“需保持合理利润和净息差水平”的呼声下,银行业打响了净息差保卫战,新一轮存款利率下降潮开启。随着宏观经济逐步恢复,政策呵护+量价改善+资产质量维持稳健,银行息差有望企稳上行。
(免责声明:本文为叶檀财经据公开资料做出的客观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请勿以此作为投资依据。)
叶檀财经微信矩阵号
声明:由叶檀财经运营并管理的微信公众号有且仅有叶檀财经、叶檀股市、叶檀楼市、叶檀学堂、叶檀财富、叶檀放心保、檀香之家,上述七个账号,请用户认准上述微信账号。但凡与上述微信账号不一致的公众号均非叶檀财经注册,也并非由叶檀财经负责运营管理,叶檀财经对其任何行为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檀香们小心识别,谢谢!
作者:安娜编辑:始末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叶檀财经作品 | 尽情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