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丨许雯
在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中,主题沙龙、主题展览、“雨果之夜”湖畔派对等精彩纷呈的各类活动在大会期间不断上演,为全球科幻迷带来独特的科幻体验,点燃了科幻迷们的一次狂欢。
而科幻与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10月22日上午,由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组委会主办,成都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诺贝尔奖得主国际科学交流协会、成都市科幻协会承办,成都传媒集团·红星教育、四川省优质教育促进会、八光分文化、诺贝尔奖获得者青少年科学营共同举办的《思想力:拔尖人才与想象未来》教育主题沙龙正式开启。本次主题沙龙分为想象未来(宇宙无边 想象无际)、拔尖人才(创新无界 求索无涯)、未来回响(教育有声 即刻出发)三大篇章。
其中,在想象未来篇章,成都多位知名校长现场对话科幻、科技领域嘉宾,以科幻之名,碰撞“思维火花”,同时也就科学教育该如何更好地落地校园分享了各自的智慧洞见。
时间的年轮指向2023年,曾经科幻影片中让人啧啧称奇的新奇技术和产品,如今写进了现实,无人驾驶技术、智慧化的教室等,融进了生活。再往后60年,等到2083时,教育会是怎样的景象,学校又将是什么模样?现场,成都校长和嘉宾们开启了畅想。
成都市龙泉驿区天立学校创校校长杨昭涛认为,60年后的学校,应该就像成都科幻馆和科幻公园一样,个性化学习和泛在学习已成为日常,实现了无时不学习,无人不学习,无处不学习,无事不学习,那时的学校已进化成一个个不同主题的学习中心。教室的概念已经转化为世界即教室,万物皆教材,除了实体教室和学校,还有虚拟的平行教室,“我们的想象力有多大、多丰富,孩子们的学校就有多大、多丰富,学校是一代人对下一代人的信念和期许。”
杨昭涛
成都高新云芯学校校长马飞山回答说,60年后的学校或许会成为一个虚拟的概念,没有固定的教室,没有固定的老师,没有固定的场所,一群有着共同兴趣和爱好的人,跨越时间和地域的束缚,在虚拟的空间聚集在一起展开学术交流和学习,这所学校是智能化、数据化、个性化、泛在化的存在,虚拟与现实的结合,时时可学、处处可学。
马飞山
在亚洲STEAM教育协会会长,香港大学教育学院讲师蔡德励看来,2083年的学校应该是与浩瀚宇宙相结合的,一是把浩瀚宇宙不同环境,外太空的不同领域带到教室里,同一时间让师生不受空间的限制,畅游于浩瀚宇宙的每一个领域。
蔡德励
成都市郫都区华爱学校总校长、全国首届十大明星校长祝启程谈到,60年后的学校是一个丰富的学习社区。这个社区有绿色的生态环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机器和谐共生、共存、共处、共荣;这个社区有学无边界的学习空间,有开放、共享的资源;在这里,学习将走向主题化、跨学科化和生活化,教育手段将从智能化进入一个“人+机器”的时代。
祝启程
诺贝尔奖获得者医学峰会组委会副主任、诺贝尔奖获得者青少年科学营创始人孙慧认为,2083年的学校应该是一个去中心化、AI的学习中心。
孙慧
美国版《银河边缘》杂志主编莱斯利·罗宾女士则表示,未来的学校学生会有很多机会去做一些交换项目学习,这样的空间感会被缩短,使得所有学生有机会获得更多的知识。
莱斯利·罗宾
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南区学校校长金艳说,60年后的校园是无边界的,与现在的无边界所体现的“融合”理念不同,未来的学校的无边界或体现在课堂全面融入科技,如同《长安三万里》中,李白气势磅礴朗诵《将进酒》时,上天入地的画面会重现,而孩子们将在科技中,感受沉浸式、高情景化、高互动性、高自主性的学习空间。
金艳
关于未来,有无限的遐想,更有无限的可能。当有一天AI助教走进校园,又将对教育教学带来怎样的变化?
在有着近40年教育经验的祝启程看来,未来会是人与机器人共存,协作完成各类工作的全新时代。不仅老师们会有一个AI助教,而他本人对未来或将加入的AI“新成员”也充满期待。
他希望AI助理能够帮忙记录管理思想、管理智慧、管理实践、管理得失,以促进他进行管理反思并获得成长,还能随时反馈学校的校政实施情况,并对其管理决策做伦理和科学评估,对可能的错误决策和行动进行预警。同时,每周AI助理搜集整理本校干部、教师、家长和学生信息,并提供大数据分析,为学校下一步优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持;搜集整理中外最优秀学校的发展信息与教改动态,便于学校能始终站立于办学的制高点上,搜集整理世界、中国和省市区的有关政策法规、改革信息,便于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当这项技术变为现实,我们的选择是拥抱人工智能,建立教育+人工智能的教育模式,为每个老师、校级干部配备一个人工智能助教。”
金艳同样对AI助教表示了期待。她说,AI助教出现于校园,是挑战也是机遇,是创新更是赋能。有了AI助教后,那么简单的标准化、数字化工作,可以让“新员工”来分担,也能让教师群体从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用于育人和教育教学工作的研究。”她同时谈到,AI助教要完全替代教师基本不可能,教育是一个育人工作,面对面、心对心的情感需求,这样的表达不可或缺,从另一个层面来说,科技的更迭,也对教师的素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它更倾向于是在新时代为互联网时代的一种人机赋能,因此,教师也需要在科技的更迭中,不断自我更新,融入科技中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成长,让科技真正赋能教学。
说到科技和科创教育,当下不少学校都在践行,那科创、科技、教育与科幻有何关联?教育该如何保护或是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马飞山谈到,如果回到2000年,自动驾驶、openAI确实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如今却已经融入了生活。因此,学校的科幻、科创教育首先是从保护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开始的,“我们认为好奇心是人类最重要的推动力之一,它可以激发人们创造新事物,开拓新思维,探索新领域。”
他表示,在具体实践中,学校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培养孩子的创新力。一是,在常规课堂教学中各科老师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质疑、猜想、辩论、合作、探究,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二是,学校积极开设特色创新课程,在电脑小工匠、人工智能、趣味编程、科幻画、太空种植、七彩园艺等特色课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所处在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的“芯”学校,学校通过充分发挥家校社企联动的优势,邀请电子科大、华为、英特尔的教授、工程师为学生开设云芯讲坛,为孩子们揭秘前沿科技,同时,走进电子科大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天马微电子的生产车间,以实体的体验和探究,让孩子们感受科技的力量。
金艳介绍,未来学校和国际品质是川大附小南区学校的办学目标,其中,未来学校顾名思义,是学校要培养面向未来的学生。同时,学校培养儿童基于未来的三大能力“℃——温度;%——合作;?——审辨”。其中,问号指的是希望孩子保持好奇心和探究欲,保持内心的审辨,“我们探讨科幻、科创,其背后的本质在于孩子是否有探究欲望,就小学而言,需要我们的教育保护、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在金艳看来,科幻和科创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科幻是基础,科创是积累能力、专业训练之后的达成,两者应是双向奔赴。包括在课程的设置上,学校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开设不同的课程。比如,1-2年级开设有神奇的大脑、感统训练等课程,将科技与体育结合,让6-8岁的孩子脑部发育更加完善,保护孩子的思维能力;3-4年级,开设有乐高、编程、智慧农场、AR等课程。她认为,小学课程承载的是发生装置作用,这其中也离不开学校的教育观和文化,要允许孩子保持,甚至持续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促进他们在未来的探究路上,把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变成推动科技进步的动力。“归根到底小学科学教育无非就是,在孩子们成长的花园里面挖呀挖呀挖,种下一颗想象力的种子,才会开出富有创造力的花。”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一方面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对部分传统行业就业岗位带来冲击。于教育而言,人工智能时代又将对其带来怎样的影响?
在祝启程看来,人工智能的兴起将对未来的教学和学习重新定义。教学任务将由人和机器共同来完成。未来学校的教学是学生在虚拟和现实的时空里、在线上与线下教师的精准指导下的学习过程。教师既包括线上也包括线下,既包括人类也包括智能机器人。
他强调,在现实生活中,对未来学校的想象更多的来自于科技的刺激。当下,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图像识别不断刷新未来教育的图景。然而一个基本共识是技术的作用似乎被高估了,技术只是教育变革中的沧海一粟,不足以支撑教育变革的系统发生。因此,无论是现代教育还是未来教育,其判断衡量的关键不是信息化、高科技,而是教育理念、培养目标、教育价值观。“面对不断更迭的科技,我们的答案依旧是拥抱技术,让技术赋能学校发展,同时,‘以教育科研创造教育奇迹,以教学高科技创造教学高效益’的教学理念,通过科技赋能学校发展提高教育生产力,提升办学品质和教育质量。”
如何抵御人工智能所诱发的恐惧?杨昭涛谈到,东方智慧告诉我们,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万世师表孔子指导人类要培养出智慧、仁爱、勇敢的君子,有了这些人类独有的品格,就会不惑不忧不惧,且有信心和力量去拥抱新技术,而不是一味地恐惧世界的瞬息万变。此外,在她看来,西方哲学中提及的人类应具备自我意识、道德(良知)、想象力创造力等四大特质,实则亦是人工智能时代抗恐惧最佳的人类自愈力和免疫力,毫无疑问,这更是教育人最该思考教育的方向。“我们当下正努力通过创新实践去实现学校的数字化转型,创办人工智能特色学校,用数据赋能每一个学生成长和发展,帮助他们认识自己,发现自己,成长自己,最终成就自己。”
蔡德励分享了他认可的一个观点:“教育要培养的不是适应世界的人,而是培养一群能有科学素养,能够发明世界的人。”
他表示,当大家需要了解流星从哪里来,流星是什么颜色时,人工智能的确能够很快给出答案,但即便科技发展迅速,它也只是教育的一个工具。毫无疑问,当今科技的发展给教育的方式方法、场景越来越丰富带来了变化,但教育的本质并未改变,“我们培养一个人,知识是其中一方面,更重要的还有素养,素养包括了价值观、品德培养等,人工智能让我们理解这个世界的速度、广度,但培养价值观需要从小开始。他强调,不论人工智能还是虚拟现实提供的场景使得学习更加丰富,都只能作为加快大家学习速度的工具、场景,最根本的还是教育的目的,培养能够为社会、为国家、为人类文明贡献的人。
科幻的魅力不只是无穷的想象,而是将想象力不断转化为生产力,人类则凭借着科幻开拓星辰大海。那如何将想象力转换为生产力,答案直指科学教育。
莱斯利·罗宾谈到,在她的成长过程中经历了第一台电脑的出现,包括在她13岁时,学校在第一年就给每位学生配备了一台笔记本电脑,同时,在家境并不富有的情况下,父母依旧给她和双胞胎姐妹一人一台电脑,这让她觉得意义非常重大。为此,她希望电脑及科技能够带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去了解不同的知识。
蔡德励介绍,当前,全球多数国家和地区将科学培养纳入教育。中国香港和内地的情况比较接近,且均表现出了对科学教育的重视。但香港的科学教育在学校层面表现不突出,相反,香港校外机构在学生科学培育方面走在了前沿。比如,在10多年前就已经组织学生参加海外的科学比赛,在他的成长记忆中,那时,就已经有行星以学生名字命名。当前,香港已经在科学教育上有了新动态,应该很快会将科学独立成科,在小学开展。与此同时,他也关注到了内地在推动科学教育上的行动,比如,在学校投入了硬件设施设备,又或者是组织科学类赛事,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探究欲,“为什么科学教育那么越来越受重视,其实,它对培养科技人才和创新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重视科学教育有助于推动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这便是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