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以“包容性全球化:亚洲的新责任”为主题的“上海论坛2023”年会在上海开幕。中华人民共和国前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崔天凯在开幕式发表主旨演讲,演讲全文如下:
尊敬的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非常高兴在金秋时节来到我的家乡参加“上海论坛2023”,非常荣幸能在开幕式大会发言。
本次年会的主题是“包容性全球化:亚洲的新责任”。这是一个切中时弊的题目,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紧迫性。这是一个宏大的题目,要求我们对于世界巨变、时代潮流、文化传统具有深刻的认识。我才疏学浅,自知提不出真知灼见,只有点滴体会,供各位批评指正。
大家可能都注意到当今世界的一种矛盾现象:一方面,通讯技术的发展,交通的便利快捷,使人们有更多更好的机会接触和了解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社会。“地球村”不再是一个浪漫的想象,已经成为可以切实感受到的存在。另一方面,不同文化之间的隔阂似乎在增加,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对立似乎在加剧。在各国需要相互交流的时候,出现了所谓“脱钩”的动向。在人们期待融合的时候,却看到了世界一些地方裂痕在加深。甚至有一些国家内部也发生着越来越严重的社会撕裂。
国际上普遍认为,全球化出问题了。是的,全球化进程确实发生问题了,而且问题还不小。但是,如果把一切都简单地归咎于全球化,既不符合事实,也无助于解决问题。
全球化是客观趋势、有经济发展驱动,有科学技术赋能。人类社会在全球化进程中创造了巨大的财富,打开了新的机遇大门。同时,任何潮流都会带来冲击。随着全球化的大潮几乎覆盖了全球所有角落,各种反差突出了,一些鸿沟在加深,不同文化和制度的碰撞与交锋增加了。天下好像越来越不太平了。
我们如果不认真对待这些问题,它们当然不会自行消失,只会日趋严重。企图用所谓的“逆全球化”开倒车来解决问题,则是徒劳的。关键在于国际社会能不能全面、客观地认识全球化,能不能顺应潮流、趋利避害,能不能共同努力,推动全球化进程向着公平包容、平衡普惠、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
这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会影响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对于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也至关重要。因此,有一些基本问题必须认识清楚。
有一种观点认为,全球化就是要在世界上推行特定的发展模式、社会制度、文化形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最终实现一统天下。这样的思维狭隘、排他、短视,已被人类社会迄今为止的历史证明是做不到的,作为今后的发展方向,更是行不通的。如果说在国际交往还很困难的过去,这样的思维相当程度上可以归结于客观的局限性,那么,在交通通讯高度发达、各国人民期盼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今天,还按照这样的思维一意孤行,就完全是逆历史潮流、拂人民意愿而为了。
全球化顾名思义应该立足全球、面向全球、造福全球,应该具有充分的包容性。需要指出,我们所说的包容性并不是指居高临下的施舍,也不意味着任何人或者国家可以自命为教师爷,而把其他人、其他国家视为只能唯其命是从的跟随者。真正的包容性应该建立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平等相待、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承认世界的多样性,尊重各国基于国情的选择,相互借鉴、博采众长,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包容性全球化应该是开放的,这似乎没有人会提出异议。但现实是世界上搞封闭、分割、围堵的动向在增加。热衷于意识形态对立,拉帮结伙搞对抗性的军事同盟,人为割裂和扭曲产业链供应链,这样的事情几乎每天在发生,对世界的和平稳定、发展繁荣形成严重威胁。
有人企图为这些做法辩解,提出了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实际上是经不起推敲的。例如,所谓“去风险”。防范风险无疑至关重要,然而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风险。有人把别的国家坚持人民追求美好生活视为风险,把别的国家坚持正当发展权利、走符合国情发展道路视为风险。其实,搞“脱钩断链”才是风险;滥用“国家安全”概念,把经贸和科技问题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才是风险;动辄单边制裁、长臂管辖,破坏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才是风险;鼓吹“新冷战”,分裂国际社会,不惜挑起大国冲突,才是巨大的风险。
还有一种说法叫做“小院高墙”。其实,这最初来源于“脱钩断链”,后来发现搞不成,而且会伤及自身,于是就换了一个说法。实际上,除了程度和手法的不同,这两者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它们不是出于正当、合理的国家安全关切,不是真正为了保护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而是要给经贸往来和科技合作设置障碍,扼杀正常的经济科技竞争,遏制被错误认定的对手,维护自己的霸权。
可是,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有其客观规律,谁也不能违背。各国人民希望交流合作是人心所向,谁也不能阻挡。“抽刀断水水更流”,潮流是挡不住的。围堵别人的结果很可能是禁锢了自己。如果有人用“小院高墙”围住自己,而且墙越垒越高,这样的画面总是让我想起一句中文成语:“坐井观天”。
包容性全球化应该以实现世界各国共同发展为目标。如果说全球化进程出了什么问题,那就是使世界上的一些失衡更加突出了。全球化创造的机遇和财富还没有真正惠及全球,甚至在一些国家内部都没有实现共享。联合国提出的发展目标,在一些地方取得长足进展,在更多的地方却严重滞后,世界上原先存在的发展鸿沟、贫富鸿沟还没有消除,现在又增加了新的风险,人类社会会不会出现数字鸿沟、人工智能鸿沟、生命科学鸿沟?这些鸿沟是不是已经产生了?这样的前景值得我们高度警惕。
遗憾的是,在我们面临重大共同挑战的时候,还有人忙于搞冷战、热战、代理人战争,而置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发展安全于不顾;还有人热衷于所谓“大国战略竞争”,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小国家的正当诉求敷衍了事;还有人一心要维护不合时宜的霸权并企图使之永久化,而不愿和国际社会各国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值得注意的是,亚洲国家面对这样的挑战,拿出了总体上令人鼓舞的成绩单。尽管亚洲国家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很多差异,尽管在地区还存在一些热点问题,但是亚洲总体上保持了和平稳定,避免了大的冲突。尽管亚洲国家之间还有一些争议纠纷,但是各国友好合作继续是彼此关系的基调,遇事平等协商、务实解决仍然是大家的优先选择。尽管世界经济复苏艰难,同时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明显增加,亚洲区域保持了经济发展势头,区域合作继续取得进展,亚洲仍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
亚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亚洲恪守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和以此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坚持了和平共处的原则和万隆精神。亚洲弘扬自身文化传统和智慧,践行相互尊重,特别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亚洲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合作视为共赢的必然途径,善于从别人的发展中发现机遇,也乐于和别人分享自己的发展成果,相信“自己好也让别人好,大家好自己会更好”,亚洲形成了处理相互关系的有效机制和方法。大家都知道东盟提出过“注意彼此舒适度”的原则,就是要有事多商量,有话好好说,不强加于人,不强人所难。
亚洲为世界应对和引领全球化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也应该为此承担新的责任。亚洲发挥更大的作用,是回应时代呼唤,担当历史使命,并不是要挑战或取代任何人。亚洲致力于为世界发展、人类进步作出更多贡献,而不是要压制、排斥任何其他方面,追求一家独大。亚洲始终反对排他性和零和博弈。亚洲愿意与别人分享经验,也乐于向别人学习。实际上,亚洲一直是善于学习的。在相当长时期,亚洲都在关注欧洲的一体化进程,认为欧洲是这方面的先行者。现在,我们仍然希望欧洲取得成功,也很重视从欧洲遇到的问题中汲取前车之鉴。
需要引起警惕的是,近年来亚洲的形势出现了一些消极的动向。有人在亚洲国家之间制造分裂、煽动对立、鼓吹对抗;有人企图割裂亚洲的产业链供应链,打断亚太区域合作、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有人试图把其他地方的战乱复制到亚洲来,建立所谓“亚洲版北约”,让当年曾经在亚洲从事殖民和侵略的势力“换个马甲”重返亚洲。这些对亚洲的和平稳定、发展繁荣构成严重威胁,必须予以坚决抵制。相信亚洲国家有足够的智慧和力量,不会让这样的企图得逞。
今天,我们面临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需要清醒的认识、长远的眼光、明智的选择,需要理清基本观念,提出正确叙事。一些似是而非、有很强误导性的所谓理论和“学说”流行于世,是我们必须重视并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中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王阳明说过:“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意思是打败外界的敌人容易,但消除心中固有的念头很难。记得冷战时期有一堵广受诟病的柏林墙,被视为固化分裂、隔绝往来的象征,后来柏林墙终于倒了,冷战也结束了。很多人认为,这样的历史已经划上句号。可是,看看今天的那个地区,一个军事集团消失了,另一个还在扩大和强化。有形的墙拆除了,无形的墙似乎更坚固了。冷战结束了,冷战思维仍然很有市场。有些人几乎是出于本能又拿起了旧时的工具,驾轻就熟地走上了老路。那个地区比当年更加稳定、更加安全了吗?借用王阳明的话来说,“拆城中墙易,拆心中墙难”。我们应该深思。
“上海论坛”是我们共同努力集思广益的一个很好的平台。相信在这个以“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闻名于世的城市,我们一定能够打开思路,拓宽视野,深入交流,互相激发,取得重要的思想成果。
祝“上海论坛2023”圆满成功!
(未经本人审核)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