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家有小甜椒儿(原创不易,请勿抄袭,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这几天看到的教育类的相关信息,实在是不算乐观,学生被霸凌、家长突袭食堂看到脏乱差的食堂和发黑的冷冻肉以及不新鲜的食材、家长为了孩子吃得健康坚持送餐、老师教学水平差……
看完这些如果说没有任何焦虑感,那是不可能的。
想到了之前刷到的一个网友的评论:名师线上授课,学生在家上学,全国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不用担心孩子被霸凌,不用担心老师水平差,不用担心学校菜品不安全,解决了所有的现实问题。
不得不说,疫情之后,线上授课确实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路。
但是未来普及线上授课,这个思路还是比较偏,我不认为会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因为根本就不可行。
孩子上学,学知识只是其中之一
如果上学的意义就单纯是“上课、学课本知识”,那这个思路没有问题,这绝对是一个好的思路。
名师线上授课,每门功课都挑全国最优秀的老师来上课,全国同级的孩子都可以通过线上资源解决上课问题,而且还不用定点定时守在课堂上,课程随时可以回放,这些课程对所有的学生是免费开放的。
国家支出的庞大的教育经费减轻了,只需要给这些名师发工资就行了,让孩子上名校的学费压力没有了,孩子们轻松免费上课。
这是多么完美的一个教育模式啊,国家省钱,家长省心,孩子省力。
可是孩子入学真的只是为了学习课本知识吗?
恐怕不是吧,孩子3岁入园,我们希望孩子快速适应集体生活,希望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快速成长起来,希望孩子成为一个社交小能手,希望孩子能够独立解决问题……
孩子幼儿园毕业,进入到一年级以后,好像我们更关注孩子的成绩了,实际上并不是,随着孩子的大脑发育完全,行为能力提升,我们依然关注孩子的社交能力,孩子在集体中的适应能力,希望孩子遵守规则、可以在规则框架内自由成长。
让孩子去上学,关键在于“走出家门”、“走进集体环境”,校园的意义是给孩子们提供这样一个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不同的圈子,孩子从3岁开始进入校园,就已经在为他们未来适应社会环境打基础了。
国家、家庭付出那么多,让孩子们坚持上学,把孩子们送到学校,学习课本知识只是一方面,学会和人相处才是最重要的,孩子需要这样一个集体环境。
所以,开篇提到的这种想象是不现实的,未来的教育模式不可能朝着这样一个单一的方向成长,孩子们离开校园,关在家里上网课,并不是一个健康的状态。
教育受这些影响
不过如果想要一直保持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上,那也是不可能的。
科技影响着教育,生活方式影响着教育,家长们的理念影响着教育,教育势必会结合这些影响,不断演变,最后进入到一个各方面都平衡的状态。
电子屏早就全国范围内普及,可以大胆的畅想一下,虽然线上教学不会成为单一模式,但是线上授课走入中小学课堂,也是存在很大的可能性的。
名师以线上授课的方式,走入全国各个中小学,是很现实的事情。
另外,对教育模式影响最深的是家长的理念,举个简单的对比例子:我们小时候,生活条件差,家长们为生计忙于奔波,家长认为孩子不听话,被老师打一顿很正常,那会要是哪个家长因为孩子被责骂惩罚找到学校,家长就会被看成另类。
现在家长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经历了二十来年,“老师体罚责骂”成了禁忌,家校共育成了趋势。
原来不存在“学校的理念”一说,孩子放到学校,就要被老师约束管教,至于方式就随缘了,现在家长择校的压力下,随着私立学校率先提出“尊重、沟通、包容”的教育理念,公立学校感受到了压力,不得不越来越重视相关的内容。
我们相信现在只是一个过渡期,不久的将来,教育的模式会进入一个稳定期,孩子们可以享受到更开放更自由的教育。
大胆想象一下:未来成绩不再是唯一标准
既然工作能力和成绩并不是成“正比”的,那么未来成绩将不再是唯一录取标准,就很有可能成为现实。
教育会分成几股干道:适合深度钻研知识的干道;各种兴趣干道;综合成长的干道。
现在“兴趣发展”直接跟钱挂钩,穷人家的孩子不配谈兴趣,未来兴趣发展会成为普遍,普通人家的孩子也可以谈兴趣,可以发展兴趣。
学习成绩超优的孩子,其他方面可能会差点,那这些孩子就可以朝着深度研究的方向成长,而大多数普通的孩子,综合发展。
择校不再是以单纯的成绩为标准,每个孩子都能在健康的教育模式下,找到自己的位置。
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会发生微妙的变化,不再是传统的“学生怕老师”的状态,彼此之间是相互尊重为主线,学生不再害怕老师,老师也要尊重学生。
在大力干涉之后,学校不再是商人的地盘,学校能够给孩子们提供更健康的饮食和健康的成长环境,学校真正成为一个孩子快乐成长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