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汾酒以年销售额262亿,股价3年涨10倍震惊资本市场,涨势力压茅台。
今年的半年报,汾酒再创奇迹,营业收入增长近24%,净利润增长超35%,销售额达到190亿元,预计全年有望突破300亿大关。
在股市低迷的情况下,不少机构扎堆汾酒,纷纷给予“买入”评级。
为什么曾经一度被市场漠视的品牌,在今天会迎来新生?
很多人都知道茅台是白酒之王。
但其实在建国前后,中国的白酒之王,一度是汾酒占据。
新中国的第一款国宴用酒,就是汾酒。
虽然汾酒名字产生的具体时间无从考证,不过可以确信的是,汾酒早在明清之际,就流行全国。
汾酒产于山西省境内吕梁山东麓,其产地在历史上一直集中于山西省汾阳市杏花村镇。
1952年,中国举办了第一届全国评酒会,最后,汾酒不仅荣获了白酒四大名酒之称号,还蝉联了随后第二、三、四、五届的国家名酒称号。
据说茅台的一些酿造方法,还是借鉴汾酒而来的。
汾酒不仅出名早,而且酿酒规模在早期也是首屈一指。
民国前期,汾酒就生产进入了公司化经营时代,并在1915年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等优胜金质奖章,1918年获中华国货展览会金质奖。
解放后,国营杏花村汾酒厂于1949年成立,新华社曾在一篇报道中写道:“全国每1斤名酒中,就有半斤出自杏花村汾酒厂。”
1987年,汾酒酒厂实现了利税8830万,当时这个数据,是五粮液的4倍,茅台的6倍。
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白酒之王。
不过进入改革开放时期,随着国家对“酒类专卖”的放开,五粮液、茅台等酒厂率先进行了改革。
说出来可能比较好笑,这个“改革”最大的手段竟然是涨价。
因为当时有一批人富了起来,想要追求高档次的物质享受,人们普遍认为贵的就是好的。
所以,五粮液和茅台通过涨价战略,逐步提升了自身的“档次”。
反观汾酒,价格纹丝不动,用李佳琦的话说就是:
“那么多年都是这个价格。”
结果久而久之,就被市场认为是他们的酒不行,是二流品牌,是“农民工喝的”。
于是,汾酒的销量开始走低,到了1998年,山西朔州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假酒案,导致山西的白酒口碑都跌倒了。
汾酒虽然并没有参与其中,但君子无罪,怀璧有罪。
谁让汾酒是山西酒的代表呢?
渐渐地,汾酒失去了高端市场的竞争力,一哥的地位逐年下滑,虽然在山西本地,依然销售火爆,但在南方等经济活跃的地方,已经难以上架。
2017年,眼看小弟茅台成了酒王,汾酒开始痛定思痛,决心改革。
那一年,汾酒集团与山西省国资委签订了经营目标责任书,开启了改革的序幕。
所谓的责任书就是“军令状”,你给我们改革权限,我们还你一个大大的市场。
有了权限上的松动后,汾酒开启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模式。
他们祭出了三招:
1.放下国企姿态,通过股权激励,鼓励员工、销售走出去,开辟全国市场;
2.推出高端产品线,通过千元产品,树立自身品牌的高端形象;
3.变更股权结构,让民资高管有更多的发言权、决策权。
渐渐地,汾酒有了起色,数据显示,2017年至2019年期间,山西汾酒分别实现营收60.37亿元、93.82亿元、118.8亿元,增速分别为37%、55%、27%。
截至2022年底,山西汾酒的营业收入上涨至2017年改革开启时的4倍左右。
做出营收贡献的,主要就是山西省外销售数据的大涨。
另外,2023年的半年报上,汾酒的毛利率高达75.89%,已经可以和茅台叫板。
也是因为财务数据过于好看,这才引起了各大公募和私募机构的注意,纷纷买入。
而且汾酒的转型战略上看,他们的思路十分清晰。
就是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把产品从山西卖向全国,甚至“出海”。
公司研报数据,十三五期间,公司长江以南核心市场增速均超50%,江、浙、沪、皖、粤等市场实现高速增长,省外市场占比持续上升,收入占比达到57%。
从白酒行业的发展趋势讲,中年消费者越发青睐于高端酒品。
汾酒通过打造辨识度的方式,进军高端,打破了自身过去几十年的本土思维,为自身开拓了新的市场。
而在中低端市场上,汾酒也凭借其品质优势(纯粮酒,无色素香精添加),表现亮眼。
走量产品“玻汾”销量呈爆发式增长,销售规模从2016年的13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75亿元,堪称销售奇迹。
放眼整个资本市场,这几年,不少老牌国企都希望能够找到新的增长点。
老牌的落寞企业,如何开启第二春?
汾酒之失,在于思维固化,业务固化,因循守旧。
汾酒之兴,在于变思想,变方法,变模式。
尤其是汾酒的股权激励,极大地提高了管理层锐意进取的决心,并被山西国企作为改革的样本,大力推崇。
消费赛道虽然在底层逻辑上是很固定的:好产品、好口碑。
但一定要不断拓宽品牌的玩法。
就像可口可乐,即便已经家喻户晓了也要不断地去打广告。还有现在的茅台,也在搞“联名”的新玩法。
这些老牌、大牌都那么努力,更何况我们的中小企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