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家有小甜椒儿(原创不易,请勿抄袭,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养孩子最忌讳的是“垫起脚供养”,什么叫“垫脚供养”呢?
就是假如你有100元钱,总想着拿出一半甚至更多来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
垫脚供养,说白了就是通过透支的方法来供养孩子,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结果呢,随着孩子逐渐长大,父母渐渐地供养不起了,因为孩子小时候需要的可能是一包糖果,一个玩具,但是长大了以后需要的就是奢品了。
孩子越大,父母越难满足孩子的需求。
孩子小时候得不到满足,最多就是哭一场,孩子长大了得不到满足会夹杂很多情感色彩,比如埋怨、仇恨等等,会反过来把情绪之“箭”射向父母。
理解这个真相,相信所有的父母都能在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方面略微思索一番,然后选择正确的做法。
不过有一种情况是,父母好像并没有垫脚供养孩子,可是孩子却朝着“虚荣”的方向成长起来了,这是为什么呢?
穿着优衣库短裤的女孩,想要5000元的卡子
网上一个十五六岁的女孩因为拍摄了一个小视频,引发了关注。
视频内容是,头上戴着某奢品的发卡,配的文案是“离开你谁还把我当小孩”,内容核心是:去南京看到一对卡子,非常喜欢,忍不住问了价格,5000多,女孩跟妈妈讲了,妈妈说这么小不要有虚荣心,不给她买,女孩发信息给哥哥,哥哥并没有问价格,女孩表示哥哥知道很贵(哥哥怎么就知道很贵呢?)但是并没有说什么,说等她考完,把这个发卡当礼物送给她。
她特别感恩,才配了“离开你谁还把我当小孩”的文案。
可是围观者一通看下来,却觉得矫情至极,没有感受到兄妹情深,只感受到这个女孩很矫情,甚至为妈妈点赞。
视频中有人认出女孩穿的衣服是优衣库平价短裤,这身装扮和这一对5000多元的卡子实在是不配。
“自我感动”是“以我为中心”的表现
这个女孩让我想起了生活中认识的一个女孩,她们不管什么时候,表达方式永远是这样的,以我为中心,因为自我意识过剩,对外界的评价就不够客观了,甚至谈不上对外界的评价,她们总是以“自我”为标准来评价一切。
这样的孩子的性格到底是如何养成的呢?是天生的还是和后天环境以及父母的教养有关系呢?
一定是综合起来的,基因占少数,后天环境才是关键因素。
孩子2岁到3岁,是最典型的一个“无它”境界,一定是以自我为中心,这个阶段我们当然要尊重孩子,保护孩子的这种境界,没有必要逼迫孩子去分享、去感受他人,但是随着孩子的年龄变化,教养方法一定是变化的,这样才是科学的。
孩子3岁以后,必须要逐渐适应环境,学会分享,在“自我”的基础上能够察觉到别人的感受和需求,而想要达到这个目的,家长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方法很简单,就是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处理问题。孩子才能逐渐体会到社交的快乐,性格才能立体起来,而不是依然“以自我为中心”。
关于“物质”供养
再来看物质供给,父母疼爱孩子,所以想要给孩子提供最好的,天下父母皆如此。
但是如果忽视了现实,持续这样下去,最后换来的可能是一个不知感恩埋怨个人出身的孩子,除非能够像李湘一样,可以持续给孩子提供奢品,因为她有这个实力。
如果没有这个实力,那就得和现实相结合。
“买东西看价格”这是普通老百姓教育孩子的基础,得接受这个设定,才能朝着正常的方向成长。
网友说的没错,优衣库和5000多一对的卡子不配。
王诗龄当然可以穿优衣库,也可以穿几万元的奢品,站在顶端的人向下选择,会获得好评,就像是郭晶晶让孩子穿几百元的平价鞋子,好评声一片。
但是只能穿得起优衣库的,想要5000元一对的卡子,就是不正常的,因为欲望胜过了现实,就容易滋生问题。
我们引导教育孩子,是希望孩子脚踏实地,这样才能过得更好,如果欲望膨胀了,追求不符合实际了,孩子容易走弯路,容易灰心丧气。
这当然不是父母想看到的结果。
越早告诉孩子“买不起”这个现实,对孩子成长越有利
同样身为父母,特别理解一些家长的感受,孩子喜欢一样东西,就想要把这个东西买给孩子。
但是父母得早一点醒悟,因为总有我们买不起的时候,与其让孩子性格定型了才认识到现实,不如让孩子提前和父母站在一起,接受现实,然后为了更好的生活去努力。
孩子幼年时候想要买一个100元的发卡,想来所有的家庭都能承受,但是这个时候告诉孩子:这个价格设定的太贵了,如果是20块可以接受,100元的商品对我们来说有点困难。
慢慢地,孩子会理解价格区间对普通家庭的意义。
如果这个时候不告诉孩子,那等到孩子长大了,孩子给父母出的难题就是“几千元的包为什么不能买”、“几千元的发卡为什么不能买”。
好的教育,一定是早一点让孩子和父母站在一起,过着一样水平的生活,而不是孩子靠着父母省吃俭用供养起来。
如此,孩子才能一直孩子父母站在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