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叶麦穗 广州报道
半年刚刚披露完毕,增持就来了。9月1日,江苏银行公告,该行股东江苏省广播电视集团有限公司于2022年5月26日至2023年8月31日增持本行股份9986.86万股,占本行总股本比例0.613%。本次增持后,江苏广电持有本行股份5.51亿股,占本行总股本比例3.379%。
7家公司发布增持或拟增持公告
除了江苏银行,近期被增持的还有厦门银行,8月初,厦门银行发布公告称,为稳定股价,持股5%以上的股东将增持股份。具体来看,该行持股5%以上股东以不低于触发日前最近一个年度自公司获得现金分红总额的10%增持公司股份。厦门金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增持股份金额合计不低于1398.39万元,富邦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增持股份金额合计不低于1379.96万元,北京盛达兴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增持股份金额合计不低于736.86万元,福建七匹狼集团有限公司增持股份金额合计不低于616.10万元。
此外,截至2023年8月4日,厦门银行在任的董事(不含独立董事)、监事(不含外部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以不低于触发日上一年度从公司取得税后薪酬总额的10%主动增持公司股份,即主动增持公司股份金额合计不低于137.64万元。
此外据上交所官网,2023年8月30日,齐鲁银行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张华通过二级市场买卖,增持公司9900股,成交均价3.97元/股,增持3.93万元。
此前7月中,齐鲁银行公告,公司将采取由持股5%以上的股东增持股份的措施稳定股价。同时,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和投资价值的认可,公司现任领取薪酬的董事(不含独立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增持公司股份。
具体来看,持股5%以上的股东、前述董事、高级管理人本次增持金额合计不低于5608.11万元。其中,澳洲联邦银行拟增持股份金额合计不低于1861.59万元;济南市国有资产运营有限公司拟增持股份金额合计不低于1186.14万元。本次增持实施期限为自稳定股价方案公告之日起6个月内。
齐鲁银行称,自2023年6月12日起至2023年7月11日,公司股票已连续20个交易日的收盘价低于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的每股净资产,达到触发稳定股价措施启动条件。
根据同花顺统计,今年以来已经有7家银行宣布股东或高管增持或拟增持自家股份。
21家银行净利润增速超两位数
目前42家上市银行已全部完成半年报业绩的披露。据统计,42家上市银行2023年上半年净利润合计10874.4亿元,同比上升3.4%。其中37家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长,有21家银行净利润增速达到两位数,江苏银行、杭州银行、成都银行等6家银行净利润同比增幅超过20%。
在不良贷款率方面,有19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同比去年出现下降,资产质量改善的银行占比超七成,另有3家银行不良贷款率持平。
净息差方面,39家银行净息差收窄,占比高达92.9%,3家出现上升或持平,其中江阴银行、青岛银行净息差上升,南京银行净息差持平。
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8月18日公布的2023年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情况表,2023年二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74%,与上个季度持平。对比可见,农业银行的净息差已低于行业均值。
银行净息差为何会收窄?在多数银行的半年报中表示,主要是让利实体经济。
“一是受该银行支持实体经济以及个人住房贷款等存量资产持续重定价等影响,生息资产收益率下降;二是受市场环境影响,付息负债付息率上升。”针对净息差和净利差的下降,农业银行在半年报中这样称。
招商银行在业绩会上表示,接下来央行对净息差的管控压力仍然较大,比如LPR贷款利率的下调空间、存量房贷利率调整的实施,会对净息差带来较大压力。
中信银行在业绩会上表示,按照主流券商机构的估算,按揭利率每下调10个基点对全行业净息差的影响大约是0.9~1个基点。
推动银行净息差企稳已成为各方关注的重点。
8月17日,央行发布了2023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在专栏中首次讨论了“合理看待我国商业银行利润水平”,指出“商业银行维持稳健经营、防范金融风险,需保持合理利润和净息差水平”。
中信建投研报分析认为,持续三年的银行让利期已经结束,预计未来贷款收益与风险不匹配的现象将有所缓解,存款利率继续同步下降以稳定银行息差。
中金公司认为,存款利率有望跟进下调。“我们认为商业银行合理净息差下限约为1.6%,ROE(净资产收益率)下限为10%左右,截至2023年上半年息差已下降至1.74%,按照当前趋势明年息差可能已接近1.6%的下限。预计存款同步降息能够基本对冲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和存量按揭利率下调的影响,符合中国人民银行关注‘银行合理利润和息差’的导向。”
国盛证券的研报判断,展望未来,6、8月央行再次调降LPR,存量房贷利率下调或也将逐步落地,银行资产端利率仍有下行压力,但央行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提出“商业银行维持稳健经营、防范金融风险,需保持合理利润和净息差水平”,表明监管部门也有意引导银行息差维持合理水平,预计未来监管将继续引导银行负债端成本压降,支撑银行息差保持相对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