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考研人的至暗时刻(我赌你遇不到!)

时事新闻2023-08-29 08:33:19无忧百科

新传考研人的至暗时刻(我赌你遇不到!)


◼️ 以下是新传考研人的至暗时刻不完全统计版:

◼️ 从三月到八月辛辛苦苦准备了大半年,结果九月院校出招生简章决定取消专硕/学硕招生(2020年南京大学取消专硕招生/2020年人大宣布取消统招生),一夜回到三月,重新择校重新看书,懵懵懂懂凄凄凉凉。

◼️ 院校宣布考题改革,把传统344/440的简答题与论述题风格彻底颠覆,改成了主题写作;在传统的传播学、新闻学参考书上增加了一大堆几乎不属于这个学科的参考书,新传考研步入文史哲考察年代(2019年中国传媒大学新传改革)。

◼️ 院校在九月发布考纲的时候删除和新增了一大批参考书,把自己看的最熟悉的参考书全都删了,新增了一大批参考书同时新增了不少新的小科目,新闻实务中外新闻史广告广电一大堆从没接触过的小学科,全都堆在了九月份(2021年吉林大学与中央民族大学考纲大调整)

◼️ 复习到一半,参考书更新了,而且更了很多(2018年彭兰老师更新《新媒体用户研究》与2021年喻国明老师更新《网络新媒体导读》,以及过去五年《新闻学概论》共计3次更新)

◼️ 你一边复习,那个男人一边讲话,从新华社讲到人民日报,从媒体融合讲到国际传播;再加上要开重大会议,重大会议里一直一直讲话,每一段讲话都和新闻与传播行业密切相关(2021年深度媒体融合战略;2022年重大会议)

◼️ 目标院校九月招生简章显示缩招,去年招40人,今年招20个人,其中还有10个是推免名额,然而院校今年的报名人数远比去年多的多(2022年四川大学专硕缩招10人、安徽大学专硕缩招10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缩招10人 )

◼️ 2022年考研人数为457万; 2021年考研人数为377万; 2020年考研人数为341万。

◼️ 辛苦准备了一年,背了一大把一大把的名词,考试考「柳叶熙」和」「星际传播」,你实在不会又不甘心空着,就猜测柳叶熙(一个虚拟数字人/虚拟偶像)这个人名多半是中国新闻史,于是你写下了「民国报人柳叶熙」(2021年上海交通大学与2022年南林名词解释)。

◼️ 考上了,别人问你新传是不是就是当记者和主持人?又问你现在是不是人人都可以做新闻记者?


08/28/Mon .

跳预言家

今年新传考研的局势很稳

@TuTouSuo™️

插播一条,就在我此时此刻大谈特谈今年考研局势非常稳定的现在,一本新书横空出世,,强调这本书对考研的朋友们有多么重要——今年的考研政治变化估计挺大的,但相对而言,这本书只是一本「思想集结」性书籍,并非是「新的讲话和新的要求」,不需要额外去学习更多新知识。

现在可以继续回到「稳定」这个话题中。

2023年用「稳定」来形容完全没有问题,从1月到8月的风平浪静中既没有太大的社会新闻事件,也没有诸如冬奥会等媒介仪式性事件,社会上整体的风平浪静对于新传考研来说绝对是个好消息——可圈可点的就那么几则新闻和事件,热点押题的范围有限,可选择性很低,几乎一押一个准。其次,政策与规则层面上今年的网络治理与清朗运动虽然在进行中,但较之前两年如火如荼的饭圈清朗与网络监管,今年针对未成年人、电信诈骗与网络暴力的政策与治理重点清晰,至今为止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法规就只有与网络暴力相关的两条意见稿,因此行业内变动与押题也几乎显而易见。

最后,在学术领域,在相继出现的5G元年、区块链元年、元宇宙元年之后,今年除了chatgpt和AIGC的概念比较火以外,包括虚拟数字人、NFT技术等一众新技术都已经是在过去被盘包浆的技术了,没什么新概念也没有太多的新应用,稳定及一切;同时今年媒介融合的10周年和批判学派的100周年也意味着考试很有可能会回归到传统的、我们非常熟悉的领域中重新考察——毕竟这些概念实在是被谈论了太多年、又太多相关论文甚至参考答案了,比任何的新知识都要好学,都要好理解。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一般而言如若院校有「较大的招生、考纲」调整的话,本着人性化趋势都会较早告知考生(中传的考纲调整是在7月份公布的、人大的取消招生也是在八月初公布),因此这篇推文我从八月初一直憋到了现在,确定依然没有哪所头部院校做出什么惊人的大调整,那基本上今年的招生情况就不会有特别大的变动了:从八月末到九月末的这段时间,各个学校依然会陆续出今年的招生简章,但逻辑上出现巨大变动的可能性并不大,大概率就是招生人数的个位数调整、适当的增加或者删减部分参考书或者考题风格的小幅度调整——这些都在正常范围内,可以接受,也可以短时间内予以应对,所以大家也不必慌张。

最后,在考研人数上,2023年考研人数非常有可能出现回落趋势——去年考研人数为457万人,今年很有可能会低于这个数字,或者是略微向上浮动,但绝对达不到前几年动辄30%-50%的上浮趋势。而我之所以做出这样的推断,原有有二:第一,过去三年因为疫情的缘故,高校的深造渠道受限,国内考研是相对稳妥且性价比极高的选择,而今年的开放随之而来的就是海外教育的大幅度攀升,因此在升学压力被海外读研分流、且前几年国内考研超级无敌卷的情况下,今年或许国内考研人数会适当下滑。其次,整体的经济下行与不景气也的确让很多人意识到「考公」或者「抓紧时间先找个工作」可能是当下更好的选择,这也会适当的影响到即使考上了还得找工作和考公、性价比不算很高的研究生考试。最后,我猜想张雪峰老师的一些表述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新闻与传播考研,在整个社会的确实用主义要远大于理想主义的当下,对于考研的投资回报的分析或许会趋于理性,对于新传考研性价比的分析或许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整体的报考人数。

可能最后一点的「招生人数趋势」依然会在未来几年保持相对稳定,但前几年所谈的社会、行业和学术界的稳定那是真的可遇而不可求的——谁知道明年会不会有《范式与流派》的更新?谁知道明年的巴黎奥运会要带出多少新技术和新考点?

总而言之,一个对大家非常有利的信号:所有过去新传考研人的至暗时刻,在今年几乎都不怎么会发生(当然还是要提心吊胆过完九月才能确定),而这篇推文也想送给所有八月复习不顺利,想要放弃、想要换学校、开始想要大不了二战的姐妹,谁都不知道二战会发生什么,即然赶上了好机遇,就一定要加油努力,争取一战上岸!


理解2023年的新传考研大局

️ / TuTouSuo / 这局我跳预言家

基于上述的分析,我认为在长期动荡之后趋于的「稳定」中,也潜藏着一些独特的信号与趋势,值得我们深思:

趋势一:新传专业已经形成了较稳定的格局

如果新传考研的变革是自2019中传的改革开始的,那么在经历了将近5年的大动荡之后,目前已经确定了「以传播学新闻学与网络传播学的理论体系为基础、适当辅助人文社科理论、强调对社会热点的观察与分析、以灵活度和深度选拔未来的研究性与实践性人才」的新格局。各个院校的招生、考纲、考试内容大调整可能趋于尾声,正是因为这个趋势能更好的迎合学科目前的转型调整,能选择出更适合促进学科发展的人才,因此在短期内或许不会在出现特别大的考题种类与考纲的变化。

趋势二:头部和尾部的两极分化

趋势一指向了整体的考题趋势,这样的趋势其实也无形中加剧了新传考研的难度和内卷:头部院校占据绝对的地理位置和师资力量的优势,又希望培养精英性人才,自然招的人少且精,造成了内卷的趋势;尾部院校位置和资源相对有限,招的人多且招不到,才造成了看似在扩招,实则还是在内卷的问题。

而且从头部院校和尾部院校的前几年的考纲改革来看,两类院校所需要的人才偏向也是不同的,像清北、人大、复旦、浙大、南大这批头部院校更希望招收学术性人才,推动我们国家的传播学、新闻学的研究发展;而类似浙传、上财、中国矿业大学等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则偏向于实践,倾向于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性实践能力的学生,比如浙传的大量综艺、电视节目的实践,东华的时尚传媒等。

因此一个新的选项重新摆在了各位新传考研人的面前:要学历还是要学校?搞学术还是做新闻?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实际上就决定了你是加入内卷,还是安安稳稳寻找更多的出路。

趋势三:专业性培养模式不断突出

早几年就被称之为是「万金油」的新传学科在当下更是有着正向的就业前景,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我们可见的大厂,还有无数正在涌现的新媒体、小型互联网创业公司,以及服务于互联网这条巨大供应链的一系列上游下游公司和部门,诸如MCN机构、广告公司、企业的新媒体运营部分等等,这些都在新传专业的就业范畴内——因此在这样巨大的社会需求下,新传的专业培养也成为应对这种需求的一大保证,而为了顺应这样的职业要求,新传考研也开始出现了更多的「实务/写作/策划」等技能性考察,同时更多的专业性、技能性培养也不断被凸显出来。

另外,去年新增新传硕士点如南京邮电大学、南京体育学院、上海财经大学等大多都是专业性院校,多为财经类和工业类大学——虽然我们不能因为这个学校是财经类大学就直接等同这个院校的新闻偏向财经新闻,但是财经类学校的整体学术方向、相关资源和师资力量必然会某种程度上偏向于财经这是不争的事实。

因此从这次的新院校和新方向或许可以推测,目前我国的新传教育在实践层面已经进入到了细节划分的阶段,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万金油。这对于所有新传学生来说都是一个信号:新传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字和运营工作,更应该注重技术和专业性的偏向,无论是考研还是读研,一技之长都非常关键。

稳定的局势下我们要做什么?

️ / TuTouSuo / 这局我跳预言家

新传考研,薛定谔的卷——即使我预测了「大局」的稳定,但不去考一考,永远不知道这个专业这个学校是卷还是不卷。 而为了让我们的复习更灵活、更能适应多变的情况,我试图围绕着上述的一些新趋势与新可能性,给大家提出未来几个月的复习小建议:

第一,是关于是否要重新择校的问题。

八月末到九月初(考研正式报名前)是一个择校新阶段:正常而言择校基本上在六月份就结束了,接下来的暑期就是针对自己的目标院校的考察偏向进行针对性的书本阅读和学习,当然,在这个过程大家很有可能会发现这么两种情况,要不发现自己是神童,对专业知识一看就懂,要不就意识到自己其实不是很聪明的样子,书看不太明白笔记也做不太明白——如果出现了这样的情况,那么根据自己的实际复习情况判断是否要调整院校也属于一个识时务之举。

如果的确发现自己是神童的,是可以尝试够一够自己更向往的院校;如果确实觉得现阶段学起来有压力的,在确保自己的学习方法没有问题,在明确自己比起名校更想要学历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选择上述扩招的、新招生的、或者传统意义上没有那么卷的院校,增加自己考上的概率。

除非是有非常强烈的院校情结,不然我非常不建议大家考研一条道走到黑,在正式报名之前,根据自己的实际复习情况匹配更适合的院校,这种方式比四五月份还没怎么学习时的直接择校,来的靠谱的多。

第二,是关于专业课的学习。

今年看起来社会与行业的新变动并不多,但「没有新变动」也意味着「学术研究开始进入深化阶段」,围绕诸如「元宇宙、媒介技术、传播学研究」等角度开始进行纵向探索,不仅仅是处于一种新现象刚刚出现之时的雀跃,而开始在雀跃之余抱着反思与审慎的态度——就从去年杜骏飞等教授们一起建立的「数字交往」公众号围绕元宇宙的研究,到今年公众号与研究方向开始转向传播学、新闻学新范式就能看出,学科正在新背景下深入发展,而这也意味着各个新传院校,尤其是头部院校对学生的更高要求:

在某次的讲座上,一位业界大佬级的教授说过这样的一席话:“研究生考试考什么?并不是考你会不会背这个知识点,而是在于你能不能对这个知识点做出自己的见解——大家现在流行看论文,这个肯定没问题,但是大部分同学是看文论文背论文,背完论文默论文:老师批卷子一看,豁这不是我自己的论文吗?没意思,下一个。

这也是每一年在出成绩时时候,明明觉得自己考得不错,结果最终成绩都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太相似了,太机构化了,太论文化了,太僵硬了。

中传用文史哲和主题写作打碎了这个模版化的应试考试,人大和南大直接用不招生表达了一些些不想要应试考生的意愿,今年虽然不知道是否会有去年那么大的动作,但这种被拒绝的模式已经是既定事实。

当大家即将开始新的复习阶段时,就必须开始关注如下内容:

注重基础,尤其是注重人文社科基础,但这不意味着传播学不重要,大家都知道传播学本身就是十字路口学科,来源于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分支,所以大家在进行基础知识挖掘的时候,还是应当以传播学的奠基学科为核心,特别是昨天那篇《范式与流派》的推送,建议大家认真阅读,深究一下传播学的起源与脉络,关联学科做些补充理解。

注重理解和思考:不能停留在单纯的「答题式」思考,看到问题单纯的去想在答题里如何呈现,而是要综合各种知识进行深入剖析,行业现象社会现象都是如此——其实我们的推送都一直有意识的去为大家呈现我们思考的过程,以及这些思考是如何用文字进行书面表达的,这也是当下一个关键:拒绝死背论文,而是理解并借助论文与理论进行分析。

一定一定一定发生任何社会事件、社会热点的时候,自己尝试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根结在哪——不要把自己的思维限制在传播学考点范畴内,尽可能的天马行空,尽可能的运用你会的各种知识,比如奥运、洪水、鸿星尔克,一定要自己想,而不是仅仅接受外部的推送信息。

以上,就是我根据最近一段时间的各种新信息,做出的一点点推测和一点点不成熟的小建议。

总之,既然选了新传这个专业,它的卷与不卷,变与不变,你只能接受,并为之改变和努力了;无论我们是抱着实用主义的目的,还是依然心存一份理想主义的烟火,在不可回避的「考试」面前,就必须要理解竞争、参与竞争,并试图在竞争中获胜。

而保持对社会与考试局势的观察,并且不断调整自己的复习方向,也是我们理解、参与、融入竞争的重要环节。

* ᴳᴼᴼᴰ ᴺᴵᴳᴴᵀ *

ʕ•ﻌ•ʔ

「秃头所王牌课程:秋日答题班」

WONDERLAND/以题带学

在实用与应试中保持思考


◔.̮◔✧

「秃头所全能实务班」

一间属于新闻人自己屋子

消息改写与评论写作/7月至11月

☾˚‧º· ☾˚‧º·

「24届/夏日专题班」

五门新传重点学科

60天/152小时/提升新传知识


本文标签: 新传  奥运会  考研人  至暗时刻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