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熊超然】关注国际局势的人近期会发现,此前热衷于前往乌克兰“打卡”的西方政客,近期又蜂拥至以色列,而在媒体报端,俄乌冲突的关注度也已经被巴以冲突“抢走”。
英国《金融时报》10月19日发布了一篇报道文章指出,就在美国和欧盟寻求建立一种所谓的“反俄共识”之际,美西方目前支持以色列袭击加沙地带的态度却激怒了“全球南方”国家。有官员和外交人士警告称,西方对于以色列袭击加沙地带的支持,破坏了与重要发展中国家就俄乌冲突谴责俄罗斯达成共识的努力。
这些人表示,西方对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袭击以色列以及以色列誓言报复的反应,使其长期以来将俄罗斯描绘成“违反国际法的国际贱民”的努力付诸东流,也使美国、欧盟及其盟友面临着“伪善”的指责。
“我们对乌克兰所说的话必须适用于加沙,否则我们将失去所有的信誉。巴西人、南非人、印尼人会问,他们为什么要相信我们所说的‘人权’?”有西方官员这样表示。
当地时间10月18日,以色列特拉维夫,巴以冲突持续,美国总统拜登抵达特拉维夫,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现场迎接。图自IC Photo
在危机发生后的一连串紧急外交访问、视频会议和电话通话中,西方官员被指责未能捍卫230万巴勒斯坦人的利益,而是急于谴责哈马斯的袭击,并支持以色列。一些西方官员担心,以色列全力攻击加沙地带,是获得了美国的“全权授意”。
十多名西方官员表示,俄罗斯与印度、巴西和南非等所谓的“全球南方”主要国家就维护全球秩序的必要性达成共识,但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这一努力受到打击。然而,巴以冲突的升级又再次巩固了这些国家的立场,未来还可能破坏到涉及乌克兰的外交努力。
七国集团(G7)的一名高级外交官这样说:“我们肯定已经在南半球输掉了这场战斗。我们与‘全球南方’(在俄乌冲突问题上)所做的一切努力都付诸东流……忘记规则,忘记世界秩序,他们再也不会听我们的了。”
“无论是从民族自决,还是反对以色列最重要支持者美国的全球主导地位的角度来看,许多发展中国家传统上支持巴勒斯坦”《金融时报》称,因此一些美国外交官员私下里担心,拜登政府对这些发展中国家不作回应,以及对以色列的大力支持,可能会疏远“全球南方”。
报道称,在中东地区,许多阿拉伯人认为,美西方大国从未就以色列对待巴勒斯坦人的方式要求以色列担责,也从未对叙利亚、也门和利比亚等地的残酷冲突给予足够的关注。此外,中国和俄罗斯也同巴勒斯坦建立了友好关系。
“我们对乌克兰所说的话必须适用于加沙,否则我们将失去所有的信誉。”这名G7高级外交官补充道:“否则巴西人、南非人、印尼人会问,他们为什么要相信我们所说的‘人权’?”
当地时间10月18日,加沙地带拉法,巴以冲突持续,当地遭以色列空袭,建筑被摧毁。图自IC Photo
在此轮巴以冲突升级的一个月前,美国、欧盟和西方多国领导人出席了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并要求发展中国家谴责俄罗斯,声称这是对《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的尊重。而如今,许多官员告诉《金融时报》,在以色列对加沙地带发动报复性袭击,以及限制当地的水、电、食品和药品来源后,他们也听到了同样的声音。
“我觉得,坦率而言,这是上天给俄罗斯的礼物。”一名欧盟高级官员这样认为:“这正在破坏目前所发生的事……俄罗斯正利用这场危机,对中东或阿拉伯世界的10亿人说,‘瞧,二战后建立的全球秩序对你们不起作用了’。”
“印度、印尼和巴西希望看到的是在这些问题上的共同立场和一致性。如果他们看不到这一点……那么在重大全球问题上,欧盟、G7和北约就有可能不被认真对待。”北约前秘书长夏侯雅伯表示。
而一位西方高级外交官声称:“有一种风险是,在下次联合国会议就支持乌克兰问题投票时,我们将看到弃权人数激增。”
另一名不具名的西方国家外交部长则认为:“鉴于转移注意力的价值,延长这场冲突(巴以冲突)对俄罗斯有着巨大的利害关系……以及在改变全球叙事方面有着巨大作用。”
当地时间10月16日晚,联合国安理会就巴以局势决议草案进行投票,由于未能得到足够的同意票,决议没有获得通过。美国、法国、英国、日本四国投票反对。
俄罗斯提出的决议草案呼吁立即实行持久、受全面尊重的人道主义停火;强烈谴责针对平民的一切暴力和敌对行动以及一切恐怖主义行为;呼吁安全释放所有人质;呼吁不受阻碍地提供和分配人道主义援助,包括食品、燃料和医疗,并为有需要的平民安全疏散创造条件。
当天,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张军在安理会表决巴以局势决议草案后的解释性发言中指出,中方对安理会未能就此达成一致感到极大遗憾。人道问题不应被政治化,保护平民应该是所有各方的优先事项。安理会以往处理复杂问题时,人道领域往往成为起点。目前冲突仍在蔓延,苦难仍在继续。安理会不应就此放弃努力。巴西也提出了决议草案,我们对此表示欢迎。我们希望各方本着负责任、建设性的态度,继续寻求共识,为缓和紧张局势、避免人道灾难采取更积极行动,切实体现安理会的责任和担当,确保经得起道义和良知的考验。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