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家有小甜椒儿(原创不易,请勿抄袭,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最近王岳伦的一段采访备受关注,被关注的点除了有王诗龄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外,还有他真的提到了触动很多家长的点:公立学校的传统教育理念。
他讲述了孩子在幼儿园期间,一次六一儿童节的情景,所有的孩子都在太阳下晒着,而老师们则是在阴凉处,老师和园长要分别讲话,孩子就得一直晒着,他看到女儿的小脸晒得通红,很怜惜,之后决定给孩子转到国际学校。
有人说就是太娇惯了,这么点罪都受不了;有人说太矫情了,有钱就去上国际学校了;还有很多人默默点赞,支持他的这种观点。
“设施变了,但是教育理念没有改变。”
这个才是关键啊。
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是什么?
一些传统的家长,面对这个细节的时候,一定是站在校方,阴阳那些指出问题的家长:这算什么?真矫情!尊师重道不懂吗?难道要让老师晒着吗?如果这点都忍受不了,那还上什么学!
跟这样的家长或者是老师沟通,会有一种窒息感,因为在他们的理念中:被教育就应该是一种忍耐,尊师重道就是学生在老师面前永远第一等,老师、校领导永远高高在上,学生还得仰望、尊重老师,这是基本。
在这样的一种理念下,体罚、惩戒学生,甚至语言侮辱学生,都是合理的,学生要无条件服从老师和学校领导,学生要掐灭自己的想法,要绝对顺从学校安排,而且要感恩戴德去服从。
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种理念,一些老师才可以心安理得高高在上。
教育模式的转变进入过渡期
随着家长的更新换代,家长的理念的提升,学校的理念和教育模式也在随之发生变化,这是互相拉扯的结果。
在双方极限拉扯了十几年以后,目前“惩戒、辱骂”学生是不被允许的,当然了,想要全国方面肃清,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至少相应的规定约束了老师们的行为,也纠正了一些学校的教育模式。
虽然这些模式发生了转变,但是基本的教育理念依然没有改变。
昨天几个朋友谈论现在的教育模式,一个家长转发了某公立学校一年级家长群的几条信息。
老师推送的几条信息,给人的感觉就是压抑,她站在高处在俯瞰同学,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文字中传递出一种“严师”的形象。
有问题吗?传统家长一定觉得没有问题,严师出高徒嘛,还指望着老师对学生态度有多好吗?老师就得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势,学生就得怕老师,学校的底层就得是学生,这样才能正常运转。
可是理念稍微有所转变的家长,就会觉得很不舒服,我们从孩子出生就主张“尊重”孩子,主张正向沟通,主张给孩子自由发言和表达的机会,可是孩子已进入到学校,在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孩子不得不闭口、掐灭一切想法的小火苗,绝对服从安排,这样才是一个好学生。
有钱就让孩子上私立,不值得反思吗?
现在很多区域都有一个现象:家里有点钱,只要过得去,就让孩子去上私立学校,上双语学校,上国际学校。
有人说家长是自找苦吃,是崇洋媚外,是虚荣。
这只是极度肤浅的局外人,给那些焦虑的家长贴的标签而已。
但凡公立学校的教育模式能够跟上,但凡教育理念先进一点,但凡老师们稍微可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沟通,谁也不愿意多花钱把孩子送到昂贵的私立学校。
为什么要把孩子送到昂贵的私立学校?
因为这些学校理念先进,真正的可以做到以孩子为中心,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给孩子自由表达的机会,当发生矛盾以后,孩子可以为自己辩解,而不是被老师一声怒吼给吓住。
这就是很多家长从孩子幼儿时期,让孩子进入国际学校的主要原因。
有点钱就让孩子上私立费用昂贵的私立学校,该反思的是我们的传统的公立学校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
传统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了
越来越多的家长接受了新的教育理念,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就坚持用更为先进的教育模式来引导和规范孩子的行为。
我们当然要制定规则,想要生存下去,就得先学会适应社会规则,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所有的自由都是建立在规则之上的。
但是这不代表就得一定用“大家长”的方式去打压、控制孩子,我们可以用正向引导的方式,可以在教育的过程中加入“尊重”、“包容”、“共情”的元素,让亲子关系更为和谐。
家庭环境已经上升到了这个层次,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就不再适用。
家庭的教育理念的变化,是由内而外发展的,而学校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的变化,是由外部压力带动内在改变的。
随着越来越多的家长的理念的更新,学校教育理念更新是迟早的事情。
教育的意义和对未来的期待
教育应该是起到引导和修正的作用,传统不能丢,尊师重道不能丢,但是我们可以在传统的基础上,修正理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我们的教育理念更科学、更先进。
教育的意义,不是打压限制孩子,是在建立框架规则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的天分。
简单来说一句话就是,弯下腰、平视孩子、尊重孩子,能够共情到孩子,在这个基础上再去约束孩子,这样的教育理念下培育出来的孩子,才更具备创新思维,才更容易凸显某方面的天分,才更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