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之变 | 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观察
图片来源:摄图网_500347303
新兴产业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抢抓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机遇,正成为各地争相发力的重点。
在上海,华虹半导体近日登陆科创板,IPO募资规模高达212.03亿元,一举刷新今年A股IPO记录。其中,募资60%被投向无锡项目——后者被认为是集成电路领域的“一线城市”;在重庆,意法半导体与三安光电不久前宣布合资建厂,成为三年来首例中外半导体合资案例。
一东一西两座城市,恰好勾勒出集成电路产业沿长江经济带发展的轮廓。
目前,全国集成电路产业基本形成“一轴一带”分布特征,以长三角为焦点,分别延伸出纵向“沿海产业带”和横向“沿江发展轴”。其中,作为横轴的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占全国七成以上。
近年来,面对不断变化的外部形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发问长江经济带,能否通过省市间“协同创新”,合力实现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有关“创新网络”的探讨,正在先进制造业领域出现新的答案。
追芯
工信部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集成电路全行业销售额首次突破万亿,2012~2021年复合增长率19%,是同期全球增速的3倍。
其中,长江经济带是撑起增长的关键。根据启信宝数据,2013-2022年,全国集成电路存续企业数从1.1万家增至3.2万家,十年增幅达190%。截至目前,全国集成电路存续企业共33629家。其中,长江经济带11省市16350家,占全国总数48.6%。
回顾过去十年集成电路产业成长历程,几乎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同频。
2014年,“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被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也是在这一年,《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印发,提出到2030年,集成电路产业链主要环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批企业进入国际第一梯队,实现跨越发展。
被赋予新使命的长江经济带,理所应当成为核心区域。根据三部委联合发布的《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方案》,要以沿江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为载体,在包括集成电路在内的五大重点领域,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其中还提到,“以上海、湖北、江苏、重庆为核心,依托8英寸/12英寸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打造集成电路产业集群。”
纵观沿江11省市,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区域经济地位举足轻重。多位受访专家还指出,该区域人才众多、创新资源富集,历来是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土壤。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我国第一块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就诞生于重庆的永川半导体研究所。而1995年启动的“909”工程中,尤为关键的一条8英寸、0.5微米技术起步、月加工2万片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线,则由上海华虹集团在浦东承建。同期,中芯国际、宏力半导体等企业也先后落地上海。
如今,上海已成为中国集成电路行业的“集大成者”。根据启信宝数据,截至目前,上海共有集成电路存续企业2448家,占全国7.3%。
其中,上海芯片设计行业首屈一指。2013年至2022年,其集成电路设计环节存续企业从381家增至1100家,占全国比重超20%。上海经信委数据还显示,2021年,上海芯片设计业规模攀升至1200亿元,同比增长26.8%,一举超过深圳跃居全国第一。
成链
以一条江链接一个产业,不仅需要资源优势叠加,更需要深层次产业协同。尤其是集成电路产业,正如科学作家万维钢所言,“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大项目,而是一整个生态系统”。
作为长江经济带“龙头”,近年来,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协同正加速推进。华虹半导体在无锡建设12英寸晶圆制造线;中芯国际在宁波和绍兴布局两条8英寸特色工艺生产线;长电科技在上海设立区域总部和创新中心;超硅半导体在合肥设立大硅片生产基地——一张资源要素流动的无形之网,正顺着集成电路产业链条织就。
区域间也愈加形成差异化特色。其中,上海产业链完备,江苏封测实力强劲,浙江以特色工艺为主,安徽则具备整机和制造优势。
类似倾向,也开始在整个长江经济带产业分布中隐现。启信宝数据显示,2013-2022年十年间,沿江11省市在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测三大环节的存续企业数量均实现大幅增长,其中,江苏三大环节企业总数和增量均高居第一,明显领先其他省市。
往后看,2022年,上海设计和封测环节企业数量均仅次于江苏、居11省市第二位;浙江制造环节企业数量则更胜一筹,排名第二。
此外,各环节企业数量此前均排名倒数的重庆,近年追赶势头迅猛。尽管到2022年规模仍不算突出,但其三大环节企业数量增幅均居11省市前列。
不过,据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观察,目前沿江省市产业合作还只是“像小溪流一样,有一点单向的流动”,但多数仅停留在市场投资层面,“合作还远远不够”。
随着集成电路产业步入“后摩尔时代”,国内集成电路发展迎来新机,城市间展开更深度分工协作也有了新的可能。
芯谋研究评论部研究总监柴宗盛特别提到,近两年吸引多个大项目投资的重庆,均得益于本地具有优势的汽车产业基础。比如最新落地的意法半导体就指出,将“使碳化硅的解决方案更符合汽车行业的发展和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
“包括重庆的汽车、武汉的光电,都是当地有一定基础的领域。在此基础上,各地可以各有侧重地推动具体分工。”柴宗盛说。
摘星
伴随这场加速推进的产业重构,进一步的问题是,借由长江经济带不断加深的协同合作机制,能否诞生引领未来的创新?
去年初,上海微电子举行首台2.5D/3D先进封装光刻机发运仪式,主要应用于高端数据中心高性能计算(HPC)和高端AI芯片等高密度异构集成领域,代表了行业同类产品的最高水平。
单点突破已现端倪,但抬头眺望,光刻机、材料领域的世界最先进水平尚在前方,最前沿的先进制程领域也仍无国产身影。在新一轮竞争中,协同发力已成为创新突破的必选项。
图片来源:新华社
2020年,一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座谈会召开,三省一市被赋予新的任务:要集合科技力量,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尽早取得突破。同年,科技部发布《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以期通过协同创新联合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其中集成电路作为重点领域被反复提及。
这一步意义不言而喻。如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刘亮等人撰文指出,集成电路产业是全球化产业,更是资本高投入产业,仅凭“一企一省一地”之力难以形成整体性突破。目前,全球集成电路产业间的并购重组正在积极展开,更需要从国家战略层面上进行积极引导,推动行业深度整合,共享资源,提高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
曾刚则进一步指出,这有助于推动解决现阶段集成电路产业科创、资金、产业等资源错配问题。
他提到串起上海至合肥9市的G60科创走廊。通过设立由9市共同出资的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将钱放在一个篮子里,“让大家获得更好的效益”。不过在他看来,目前步子还比较小,“如果让民间资本也进入一些,规模就比较可观,更能让经济、研发资源加以统筹”。
图片来源:“上海松江”官方微信号
同样,中上游省市也存在参与集成电路创新研发的空间。在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肖汉平看来,长江经济带聚集了以大学、科研院所、国家实验室、创新中心,新型研究机构为核心的科技创新资源、劳动力资源和人力资本以及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在新发展阶段,长江经济带理应成为我国突破高端芯片“卡脖子”瓶颈的“主力军”。
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新一轮产业变革中,长江经济带理应率先探索、创新示范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