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莎 北京报道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推进,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增加,但住房结构性供给不足问题凸显。保障性住房是我国住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面向住房困难家庭、新市民、青年人,以及具备一定经济实力但暂无力购买商品房的家庭,帮助其改善居住条件。
不仅如此,房地产行业以往粗放式高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亟待探索新发展模式,保障性住房建设也有望成为新发展模式的重要抓手。
7月24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8月26日国常会审议通过《关于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指导意见》(后简称“《指导意见》”),保障性住房建设再迎政策利好。
国常会明确,要做好保障性住房的规划设计,用改革创新的办法推进建设,确保住房建设质量,同时注重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
诸葛数据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陈霄认为,本次国常会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部署更为具体,其中关于做好规划设计,以及支持用改革创新方法推动建设等要求,提法都比较新颖,意味着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支持给予更多空间。
我国住房保障体系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房为主体,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住房保障体系。
其中公租房主要是为解决城镇住房和收入双困难家庭住房问题;保障性租赁住房重点解决大中城市新市民和青年人的住房问题;共有产权房主要帮助有一定经济实力,但暂时不具备购买商品房实力的家庭改善住房条件。
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是“十四五”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重点,“十四五”期间全国计划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 870 万套间。
1月18日,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召开,再次重申要以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为重点,加快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困难问题。面向今年,会议提出要大力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扎实推进棚户区改造,新开工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公租房和棚改安置住房360万套(间)。
中指研究院研究副总监徐跃进认为,《指导意见》出台之后,未来保障性住房开发模式有望继续创新,更多社会资本预计将参与到保障性住房,尤其是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开发运营中,以有效扩大保障性住房的供应规模。
从市场反馈来看,有租客反映公租房隔音差,也有租客谈到所租保障性租赁住房存在墙角发霉、渗水等质量问题,而部分共有产权房项目暴露出的交付质量问题也曾引发广泛关注。
对此,国常会明确要确保住房建设质量。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后续《指导意见》落地之后,保障性住房的质量有望提升,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也有望得到加强,以更好满足住户的居住需求。
徐跃进谈到,从改善民生和扩大投资角度出发,增加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供应,将有利于为房地产行业注入新活力,带动上下游相关行业平稳发展。
今年年初,西南证券对我国保障性住房进行研究后预计,今年保障房投资对开发投资的拉动作用或在0.7%左右,对固定资产的拉动作用或在0.2%左右。其主要的贡献力量或从保障性租赁住房转移至棚户区改造,地产投资企稳仍要看商品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