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释之执法》《陋室铭》,看台湾教材古文编排特点,值得学习

时事新闻2023-08-28 16:33:13无忧百科

从《张释之执法》《陋室铭》,看台湾教材古文编排特点,值得学习

最近有幸在网上看到了一些台湾省语文教材,看惯了大陆语文教材,乍看台湾省语文教材,感觉很新鲜,很特别。

我看到的课文都是古文,包括古诗词,所以我感觉台湾方面的教材编写,至少在古典文学的编写上,确有值得学习之处。

说值得学习,这只是我的个人看法,下面结合台湾教材中的两篇古文,来看看其编写的特点,然后你看是否值得学习。

友情提醒:图比较长,分析在图后。

第一篇:陋室铭



受条件限制,我找到的这篇课文不完整,有缺页,只有5、6、7、10、12页,中间缺少8、9、11页,5页前与12页后应该都还有。

第二篇:张释之执法



这篇课文也不完整,但缺的较少。这篇课文从开始的114页到119页,完整呈现课文内容,后面缺少120、121页,接着有122、123页,应该是到最后了。

两篇课文虽然都不全,但是合起来却可以看出一个完整的编写体例。这是下面分析的依据之一。



特点分析

特点之一:体例结构具有系统性

1.封面配图

这两篇课文,前面都缺少一部分,我此前介绍过《出师表》一课,据其可知,课文前面应该还有类似下面的配图:



这种配图,类似于封面吧。图上题目、作者、课题编号,有主要人物,更主要的是,有一段联系实际、引导阅读的话。

2.学习重点+课文前哨站

结合《张释之执法》,可以看出,在“封面”之后,是“课题+学习重点+课文前哨站”,如下:



“学习重点”让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课文前哨站”则介绍了课文出处的相关知识。

3.题解+作者

接下来就是“题解”与“作者”:



“题解”不光是解释题目,还包括说明文章主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作者”就是介绍作者相关情况的,基本都是文学常识性的,有助于文化积累。

4.课文+注释

这部分是一课的主体,呈现课文内容,与必要的注解:



5.课文赏析

课文之后,随即附带一篇“课文赏析”。《陋室铭》一课第7页之后缺少的两页,此是其一。



“课文赏析”包含文章主要内容、人物特点、思想意义等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整体把握与深入理解。

6.问题讨论+语文小视窗

“问题讨论”是引导学生思考,这应该是与前面的“学习重点”相联系的。“语文小视窗”是介绍文中修辞知识的。



这两部分内容,是《张释之执法》一课缺少的部分。

7.语文充电站+应用练习

这部分内容是与课文有联系的一种知识拓展,比如《张释之执法》这一课,拓展的就是“敬词谦词”的知识,先介绍,然后练习运用。



这块内容,《陋室铭》缺失,而其后面的“国乐器大集合”应该就是其中一部分。

总结一下:

一篇课文的体例包括封面、学习重点、课文前哨站、课文与注释、课文赏析、问题讨论、语文小视窗、课文充电站与应用练习。这种体例结构系统性很强



特点之二:内容全面详实

看台湾版教材的这种编写方式,给学生展示的内容非常全面,非常详实。学生自己看教材“学习重点”“课文注释”“课文赏析”这三部分内容,就基本可以掌握主要知识点。

相对来讲,大陆教材没有“学习重点”与“课文赏析”,尤其后者,这两块内容只在老师的教参里。大陆老师上课,一开始要向学生出示学习目标、学习重点,然后引导学生去赏析、把握课文内容、思想。

我觉得不如像台湾教材一样,把目标与赏析都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看了教材,自己就能先知道学习目标,先去了解课文内容、思想等。



特点之三:拓展指向文化积累

《陋室铭》一课的拓展,是关于民族乐器的知识,这与文中“素琴”一词相联系。《张释之执法》一课的拓展,是关于敬词、谦词的知识,这与文中“陛下”一词相联系。

无论是民族乐器还是敬词谦词,都是传统文化范畴,在课文学习中顺便拓展,有助于增加学生的文化积累,增强文化底蕴。



特点之四:图文并茂

每篇课文都有与内容密切相关的配图,而且不止一幅。有的图是作者,有的图反映课文内容。这一点大家看过上面图就可以感受到了,不再多说。

特点之五:用时间序列给人物定位

这一点我认为尤为值得学习。中小学生对历史时间及其顺序,通常是有些模糊的,而用时间序列给人物定位,则可以让学生有深刻记忆。

如下图所示,学生可以凭借这种历史时间序列,清晰把握并记住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我觉得这种方法比较好。



1.以上为个人浅见,欢迎批评指正。

2.认可台湾教材在古文编写上优点,并不等于否定大陆教材,这只是说可以学习一下。网友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

本文标签: 语文  古文  体例  注释  陋室铭  张释之执法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