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制药释放信号:年底创新药将达6款,集采不确定性基本出清

时事新闻2023-08-29 17:12:25无忧百科

中国生物制药释放信号:年底创新药将达6款,集采不确定性基本出清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朱艺艺 江苏南京报道

近日,港股龙头药企中国生物制药(01177.HK)发布2023年中期成绩单,上半年实现营收152.8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0.5%,剔除联营公司亏损及海外平台高研发投入等影响,经调整归母净利润14.8亿元,同比增长1.2%。

尤其是今年第二季度,公司业务快速增长,营收和经调整净利润增幅分别达到30%和20.7%。

中国生物制药聚焦肿瘤、外科/镇痛、肝病、呼吸四大重点治疗领域,核心成员企业包括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泰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

近日,中国生物制药董事会主席谢其润、中国生物制药CEO谢承润携高管团队出席公司中期业绩发布会。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现场获悉,中国生物制药董事会主席谢其润提到,“今年上半年,中国生物制药在肿瘤、外科/镇痛、肝病、呼吸四大重点治疗领域分别实现收入44.9亿元、23.3亿元、22.9亿元、16.8亿元。凯立通(利马前列素片)、第三代‘升白药’G-CSF类新药亿立舒(艾贝格司亭α注射液)等重磅产品先后获批上市”。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上半年,中国生物制药的创新药贡献收入38.6亿元,同比增长10.9%,且占公司总收入的比重已由22.9%提升至25.3%。谢其润透露,“2022年创新药产品有3款,随着公司创新转型步入收获期,到今年年底,预计公司的创新药产品将达到6款”。


(中国生物制药2023年中期业绩发布会现场)

发力四大重点治疗领域

今年上半年,中国生物制药在肿瘤、外科/镇痛、肝病、呼吸四大重点治疗领域分别实现收入44.9亿元、23.3亿元、22.9亿元、16.8亿元。

在中期业绩发布会上,中国生物制药CEO谢承润回顾了公司今年上半年四大重点治疗领域的业务表现。

谢承润介绍,“在肿瘤领域,第三代G-CSF类新药亿立舒(艾贝格司亭α注射液)于今年5月获批上市,这是唯一与短效和长效竞品同时进行过大样本量头对头研究的G-CSF药物。此外,贝伐珠单抗、利妥昔单抗、曲妥珠单抗3款生物类似药先后获批上市”。

今年上半年,抗肿瘤用药实现收入约44.9亿元,占公司收入约29.4%,较去年同期减少约9.4%。

对于肿瘤业务的营收表现,谢承润进一步解释,“今年一季度,由于院内诊疗流量受限、叠加部分肿瘤患者的脱落,造成肿瘤药物销售有所滞缓,不过,今年二季度该业务环比和同比都有一定的提升”。

此外,外科/镇痛近年来已成为公司第二大治疗领域。

今年上半年,外科/镇痛用药实现收入约23.3亿元,占公司收入约15.3%,较去年同期减少约7.5%。

回顾外科/镇痛领域的表现,谢承润提到,“今年上半年,凯立通(利马前列素片)获批上市,填补腰椎管狭窄的市场空白;得百安(氟比洛芬凝胶贴膏)加强下沉开发,多科室拓展进展良好”。

此外,谢承润强调,“随着盖三淳(骨化三醇软胶囊)被纳入第八批国家集采,至此,公司年收入5亿元以上的仿制药产品(剔除独家产品)均已纳入集采范围,集采不确定性基本出清”。

而在肝病领域,公司的重磅创新药天晴甘美(异甘草酸镁注射液)今年上半年放量增长,带动肝病领域收入实现14%的同比增长。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肝病用药实现收入约22.9亿元,占公司收入约15.0%,较去年同期增长约14.0%。

“在呼吸领域,公司首仿上市的天晴速畅(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已被纳入集采范围,公司及时采取了一系列主动管理措施,包括管道下沉、拓展市场覆盖和集采外市场的二次开发,以应对集采冲击;天韵(注射用多黏菌素E甲磺酸钠)作为国内日治疗费用最低的多黏菌素类药物,纳入医保后也在今年实现放量增长”,谢承润也表示。

今年上半年,呼吸系统用药实现收入约16.8亿元,占公司收入约11.0%,较去年同期增长约11.2%。

谈及公司各领域重磅产品的布局进展,谢承润介绍,“肿瘤领域以重磅产品安罗替尼为核心,未来与派安普利和PD-L1的联用组合预测峰值销售可逾百亿元;生物药方面,八因子、帕妥珠、利拉鲁肽已提交上市申请,预计将很快获批,公司还有多款生物类似药已进入临床阶段,且研发进度均位列国产前三;呼吸领域在备受业内关注的ROCK2、P2X3、TSLP等超前沿靶点,公司均已布局,开发进度国内领先;旗下泰德制药将在2027年建成国内最大的外用制剂产品管线,预计10年内上市13个新的贴剂产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TQB2450(抗PD-L1)是中国生物制药自主研发的一款PD-L1单克隆抗体,已于2023年1月向CDE递交上市申请。

预计年底创新药将达6款

展望未来发展,中国生物制药董事会主席谢其润在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公司将继续专注抗肿瘤、肝病、呼吸系统、外科/镇痛四大治疗领域的新品研发。

根据2023年中报披露,公司目前有在研产品127个,其中抗肿瘤用药60个、肝病用药10个、呼吸系统用药21个、外科/镇痛用药17个,其他类用药19个,共涉及I类创新产品69个。

“随着公司创新转型步入收获期,到今年年底,预计公司的创新药产品将达到6款”,谢其润指出,“PD-L1单抗TQB2450、ALK/c-Met/ROS1抑制剂TQB3101、ALK/c-Met抑制剂TQB3139等多款重磅产品已处于临床研发的中后期阶段,预计未来陆续获批,带来业绩增量”。

除了自研业务,公司BD业务同样高歌猛进。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今年以来,中国生物制药已有4个重磅BD项目落定。其中,今年8月,益方生物独家授权公司旗下正大天晴KRAS G12C抑制剂在中国大陆的独家开发、注册、生产和商业化权益,有望填补国内市场空白;此外,今年6月,公司从鸿运华宁获得GMA106(GIPR拮抗/GLP-1R激动剂)在大中华区的独家开发和商业化权益,意味着公司正式进军百亿减重市场。

“公司于今年上半年完成了7个BD项目(4项license-in,2项license-out,1项M&A),预计今年下半年还会有1-2个BD项目”,谢其润总结表示。

数据显示,中国生物制药今年上半年的研发投入约26.05亿元,占公司总收入比例约17.1%,再创新高。谢其润也进一步提到,“公司会在创新研发领域不断增加投入,预计今年全年研发投入占比会继续增至19%左右”。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