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家有小甜椒儿(原创不易,请勿抄袭,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准备研究生考试,要躲避哪些“坑”?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经历,我的经历就是一个“大坑”,如果能认真读完,相信可以躲开很多小坑,为考研开辟一条顺畅的道路。
面对考研,我的心态
从大一开始,上课的时候,老师们就经常提到“考研”这件事。
“我们专业未来会有一部分人考上名校研究生,每一届都是如此,你们也不例外。”
“我们专业考研上岸率很高的,你们做好准备啊,想要未来有好的发展,还是要考研。”
“我们专业”叫“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彼时是非常热门的一个专业,现在依然是热门专业之一。
我们专业当时是学院排名第一的专业,专业里分数最高的同学过一本线,专业录取分数线学院第一。
专业的同学有个特点,大多数都是努力型的,但是可能天赋好像差点,还有一部分天赋型选手,但是努力程度不够。
老师们说没关系,还有机会。
而机会就是通过考研上岸名校。
在这种一种氛围下,大三的时候,大家纷纷报选考研机构,我也就跟风了,专业报名考研机构的高达50%。
我并没有什么想法,对未来也没有任何规划,到了大三以后大家谈到未来的时候,很迷茫,所以觉得考研可能是个方向,至少不用面对现实。
这就是我当时考研的心态,迷茫、没有规划、单纯就是跟风之举。
面对考研,我的行动
大三开始,很多同学已经规律性的去自习室学习,为考研做铺垫。
他们大概只有周末的时候会迟一点到自习室,周一到周五,不仅有课没课,大多数同学们都去教室看书学习了。
报了考研机构以后,学习氛围就更浓郁了。
我当时的心思根本就没有在学习这件事上,到自习室学习也是一种“跟风”举动。
不是去自习室发呆,就是在宿舍刷剧,这是我的大学状态。
“学不下去”是主要特点,因为没有方向,对所学专业也没有任何兴趣可言。
这两点就奠定了我“考研失败”的结果,没有信念感,没有规划,没有方向,不知道自己以后要做什么,考研只是成了一种不想面对现实的借口。
跨专业“考研”失败
因为对所学专业没有任何兴趣,我产生了“跨专业考研”的想法,一战考研失败,大学毕业并没有参加工作(专业能力非常差,找不到靠谱的工作),准备二战考研。
当时我选择了从头开始的“经济学”,报考学校是北京理工大学,刚好闺蜜要去复旦大学联合培养,我可以使用她的学生卡,做一个“临时北理人”,按说我是很具备优势的,可以泡在图书馆看各种资料。
但是跨专业考研,真的是一个大坑,要一切从头开始,光是专业课准备,就耗费了大量的时间。
最后总成绩考到了320分,二战失败。
过了很多年,回头看当时的冲动,我对经济学没有概念,跨专业也只是一时兴起,本来就不靠谱,即便我准备的非常充分,跨专业成功率也很低,而且未来就业不吃香,对研究生来说,本科的专业还是很重要的。
真的不要跨专业考研,除非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能够非常坚定地走下去。
做这些准备,提升考研上岸成功率
我虽然上岸失败,但是我身边的很多好朋友好同学,都成功上岸名校,他们的一些经历,确实值得借鉴。
首先是调整心态,考研不应该是跟风,应该是非常有信念感的:我一定要考研,我的未来规划是什么。
这些最好在大二的时候就做深度思考,只有这件事确定了,后边才会走的顺畅。
接下来就是认真规划:该如何应对考研科目,如何分配学习时间。
到了大三的时候,脑海中就应该有一个大致的规划,大三的时候考研的信念感已经确定,并且可以坚信自己能够做到,会大大增加上岸率。
因为信念感和规划,会成为激发出一种态度,这种态度能够为我们积极准备做好铺垫。
想要不浪费时间,那就精准选择一个考研机构,跟着名师一起准备,减少了无用功,充分利用每一分的时间,增加考研上岸率。
考研不难,但是必须得专注投入
相对比高考进名校,考研真的不难。
只要大学做好规划,愿意投入80%的精力,有自己的信念和方向,考研上岸率是非常高的。
我们同学当中,有很多并没有什么天赋,单纯就是靠努力,大学考研上岸名校的例子数不胜数。
我觉得如果有名校梦想,但是高考失利了,没有能够如愿进入名校,与其去复读,真的不如大学做好考研上岸的准备,后者不浪费时间,且相对容易很多。
如果确定了目标和方向,那就尽量投入其中,提升学习效率,不要让青春在碌碌无为中流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