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应该课间休息十分钟,为什么连上厕所的时间都快没了

时事新闻2023-10-29 20:31:01无忧百科

中小学生应该课间休息十分钟,为什么连上厕所的时间都快没了



01

在这个不停转动的世界里,我们的孩子们似乎已经被困在了一个无形的笼子里,那就是在校园里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显得如此奢侈。

这个笼子,由一根根看不见的规矩和限制所编织,而孩子们,就像那被圈养的鸟儿,失去了展翅高飞的自由。

倘若走进徐涵(化名)的校园,你会发现,班主任的目光如同一只不眠的夜枭,始终盯紧着每一个孩子。在这里,课间的十分钟并不属于学生,而是另一种形式的静默课堂。

想要上厕所?得在无需言语的规定中小心翼翼地请求。徐涵,这个初中起就经历了这种制度的孩子,上高中后稍感自由,但那自由也是如履薄冰:

一旦老师拖堂,她只能在心里默数时间,等待下一个能解放自我的课间。

实际上,这样的景象并非徐涵一人的个例,而是在全国范围内不同学校、不同年级的普遍现实。调查数据说得明明白白:超过三分之二的孩子们在课间不曾走出教室,大大小小的校园在这十分钟里变得空荡荡的。

而一些学校,甚至对厕所的使用都设下了门槛——那就是所谓的“通行证”。

这种现象早在2015年就引起了公众的关注,人们对此议论纷纷,批评声和无奈叹息交织。学校的课间活动,本应是孩子们自由的一隅,现如今却变成了另一种监控。



其实,老师们也是夹在中间的受害者。

他们在安全与自由之间艰难平衡,每当下课铃响,不得不守在班级旁,确保每个孩子都在视线之内。更何况低年级的孩子们,如需上厕所,老师还得亲自护送,这样的规定不仅束缚了学生,同样也让教师们喘不过气来。

我们都知道,专注一件事情的时间太长,无论成人还是孩子,都会感到疲惫。课间十分钟,本可以是孩子们释放压力、恢复精神的黄金时刻。它们可以是一次短暂的小睡,一次迅速的户外活动,或是一场与同学们的欢声笑语。

这样的间隔,对于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对于他们接下来的学习,都是极其重要的。

但现实是,孩子们被迫在教室里度过这些珍贵的时间,大脑在不断的学习和专注中变得昏昏沉沉,这对他们的学习和身体都是一种伤害。

而对于这样的管制,许多老师也是心疼和无奈。

如果放开限制,学生们可以自由地玩耍和探索,但这又会带来安全隐患。家长们对此也是矛盾复杂——一旦出现意外,他们可能会怨声载道,指责学校的管理不善。

这就是我们的现状,一个对自由和安全的复杂抉择,一个关于学校、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共同难题。我们怎样才能找到平衡点,既保护孩子们的安全,又不剥夺他们的自由和快乐?

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所有人深思的问题。



02

在连绵不绝的课堂节奏中,时间就像是一滴滴从漏斗中滴落的水,静悄悄地从学生们的生活中溜走。徐涵的故事,就是这种日复一日的小戏码中的一个缩影,她的焦急与无奈,如同校园里那些条条框框的无形之网,牵扯着每个孩子的自由与快乐。

她和同龄人的烦恼,都源自一个共同的话题:校园生活的时间枷锁。

当你沉浸在这些孩子们的世界里,你会发现,他们的每一天几乎都在同样的轨迹中运行。课堂上,知识的海洋翻腾,老师的讲解如同航船上的灯塔,引导着他们前进。

但在这条航线上,他们唯一的休息站——那短暂的课间——却变得越来越短暂,甚至于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显得那么奢侈。

这一切,从小学到高中,如影随形。

老师们身负教育者的责任,以安全为由,将规则的枷锁一环扣紧。学生们在这规则的框架内挣扎,他们的天性和自由被束缚,只能在老师的眼皮底下,默默计算着能抢到的那一点点自由时间。

这样的生活,既是他们的日常,也是他们的现实。



少得可怜的课间十分钟,本应是中小学生释放活力的时候,现在却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课堂。孩子们在这十分钟里,要么是继续坐在位置上,要么是在老师的陪同下匆匆去趟厕所。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失去了和朋友交流的机会,失去了在校园里自由奔跑的机会,更失去了呼吸新鲜空气的机会。

为了安全,或者为了更多的学习时间,学校选择了牺牲孩子们的自由和快乐。这样的选择,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结果却是孩子们的心灵受到了束缚。

他们的童年,本应是色彩斑斓的,现在却被染上了一层朦胧的灰色。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教育模式是否真的是最好的?安全固然重要,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和快乐生活同样重要。没有了自由的呼吸,没有了快乐的玩耍,学校给孩子们的,除了知识,还有什么?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去思考,教育的真正意义是什么?是不是只有紧箍咒般的规则和监控,才能保证孩子们的安全和学习?

或许我们应该寻找一条新的道路,一条能够平衡安全与自由,知识与快乐的道路。

这样的道路,可能不会一帆风顺,但它至少能给孩子们带来真正的快乐和成长。我们需要的,可能不是更多的规则和限制,而是更多的信任和空间,让孩子们在安全的环境中,自由地成长,自由地探索这个世界的奇妙和无限可能。



03

在学校的时光里,徐涵和她的同学们,就像是那些被时间和规则紧紧锁定的船只。他们的旅程被划分为一节又一节的课堂和十分钟的课间——这段微弱的时光,理应是属于他们的,却频频在各种规定中被剥夺。

时间在这里,变得如此宝贵,以至于连上厕所都成了一种奢求。

不难想象,在学校这个小社会的运作中,安全无疑是被放在首位的重要议题。但是,当我们过于强调安全和纪律,会不会忽略了孩子们的基本人性和成长需求?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在这样的环境中会怎样成长?

是不是我们的教育在无形中,塑造了一群只会顺从规则的孩子,而非拥有独立思考和自我调节能力的个体?

在回顾了徐涵的故事和广泛的家长反馈后,我们可以看到,学校的“圈养”政策并不是单一事件。它是广泛存在的现象,影响着整个教育系统。教师们在紧张的监管下,一方面要确保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要防范所有可能的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角色变得异常复杂,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安全的守卫者。



孩子们的课间时间,本应是他们在紧张学习之余放松和社交的宝贵机会。但这些机会正在被剥夺,而代之以的是更多的课堂管控和限制。

当然,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学校在处理这些问题时需要谨慎。但是,太多的限制和管制,可能会导致孩子们的个性受到压制,创造力和自主性的发展受到阻碍。

如何在安全和自由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是教育者必须面对的挑战。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我们的教育方法。

我们是否可以创造一个既安全又自由的学习环境?是否可以通过更加合理的时间管理和课间活动的安排,让孩子们真正享受到学校生活的乐趣?是否可以通过培养孩子们的自我管理能力,让他们学会在安全与自由之间做出明智的选择?

显然,这不仅仅是关于课间时间的问题,这是关于我们如何培养下一代的问题。

我们需要培养的是能够自主学习、自由思考、勇于创新的孩子,而不仅仅是会考试的机器。这需要我们所有人——教育者、家长、政策制定者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重新审视和调整我们的教育实践,以孩子们的最佳利益为出发点,为他们的成长创造最佳的环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教育的真正目的得以实现。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