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创团·牧青野
女儿小的时候,发生过一件特别戏剧化的事。
身边一位妈妈,因为工作非常忙,对她儿子的学习一直保持放养式态度。
直到她儿子上了小学,门门功课跟不上,她才越来越着急。
听她说完,我连忙宽慰她,不用着急,要静待花开。
结果我这边话还没说完,就接到女儿班主任的电话,说女儿上课纪律太差,学习也不认真。
前脚还劝那位妈妈不要太焦虑的我,后脚立马又急又气地赶到了学校。
你看,问题出现在了自己孩子身上,我也不愿等什么静待花开了。
和老师沟通后,我开始反思自己,才发现,我之前认为女儿年龄小,坐不住,不爱主动学习是正常的,没有提供正确的引导,总觉得不能太着急,要慢慢来。
可是,我的“放任”,无形中把女儿一开始的小毛病,最终“纵容”成了大问题。
心理学中有个“森田疗法”。
指在处理负面情绪时,心态上可以允许它们的存在,但在行动上,应该继续好好喝水、吃饭、运动……
通过坚持做这些持续的、不起眼的小事,让负面情绪在不知不觉间自然消失。
这个治疗方法,放在孩子的学习问题中也一样。
孩子主动学习的热情不高,学习中出现了各种问题,我们做父母的,可以不焦虑,允许问题的存在,但不代表什么都不用做。
反而可以在日常中,用一些小的行动,小的改变,去持之以恒,润物细无声地解决这些问题。
哪有什么静待花开,不过是在花未开时,积足了养分,蓄足了能量,花开才成了水到渠成。
那么,怎么在静待花开的过程中,引导和培养出孩子主动学习的能力?可以参考这几个方面:
画好“小愿景”,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
俞敏洪和董宇辉,聊起父母对孩子学习动力的影响时,董宇辉说到自己和父亲之间的故事。
董宇辉出生在一个小村庄,信息闭塞,教育资源有限。
为了让儿子不和自己一样,只知道抬头是天,低头是黄土,董宇辉的父亲先是每天和儿子聊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但这样的话语,总是比较空洞,对儿子的触动也不是很大。
后来,他父亲找来村里仅有的杂志,自己先看完,再一遍遍讲给儿子听。
如今回头看,父亲当年讲的内容有些太过时,有些逻辑有问题。
但那些见识,却在小小的董宇辉心中,种下了对未来期待的种子。
有了期待,努力就有了方向。
在父亲的愿景描绘中,董宇辉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这才有了努力学习,去外面看一看更多精彩的愿望。
《自驱型成长》中写道:“父母的终点,不是孩子过上了你想让他过的生活,而是你帮孩子过上了他自己想过的生活。”
父母的眼界能看多远,孩子的未来就有可能走多远。
孩子的学习动力,一定来源于他们想要为之努力,和想要为之拼搏的。
当我们在发愁孩子学习动力不强时,或许可以回头看一看,我们是否曾在日复一日中,用自己的见识,帮孩子燃起过对未来的期待?
从他律到自律,提升孩子的学习自律性
经常有父母吐槽,现在的孩子,不盯着就不学习,自律性差的不是一丁点。
关于这个问题,《儿童心理学》中曾提出一个建议,培养孩子学习的自律性,可以通过“最近发展区”的三个阶段去引导:
第一阶段:依赖他律,形成习惯
孩子对于父母规划的学习任务和目标,一开始通常是抱有疑问的,他们可能无法理解,也无法执行到位父母的要求。
这个阶段,父母可以多对孩子解释和引导,或者多一些示范,用我们自己的行动,帮助孩子一步步养出正确的学习行为习惯。
很多父母都在发愁的写作业问题,樊登曾建议过,在一二年级的时候,尽量多陪孩子写作业。在这个过程中,养成一些正确的写作业方式,后期放手后,孩子才有可能坚持这些对的习惯。
第二阶段:逐渐自律,养出秩序
经过一段时间的他律陪伴后,孩子也开始形成自己的内在秩序,这套秩序准则,会在他偏离方向时帮他指正方向。
但这一阶段的孩子,刚刚脱离父母的陪伴,是一个从他律向自律的过渡期。
此时父母可以通过一些外物,帮助孩子时时修正。
比如用一些自律打卡表格,摆放一些自律准则,或者用做计划、做复盘的方式等等来帮助孩子进行自我指导。
第三阶段:自动自律,脱离依赖
在持续、重复练习自我管理后,孩子会脱离对父母、外物的依赖,不再把自律当成一件需要被约束才能完成的行为。
完成这一阶段蜕变的孩子,学习的自主性会发展到全新的阶段,会把学习当做一件自发完成的事。
当然,这三个阶段只是大致的发展阶段,在实际过程中,依然会困难重重,比如孩子偶尔会有的情绪懈怠,父母被外界的声音影响等等。
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 “抓大放小”,在大的方向上保持持续坚持,让习惯成秩序,让秩序成自然。
唯有如此,才能让孩子形成长久的自律。
追逐“小目标”,保护好孩子的学习热情
《费曼学习法:我就是这样考上清华的》作者张增强老师曾公开过他的一次咨询。
有家长问他,自己家读高中的外甥女,特别关注别人的看法,成绩不好也不努力,还开始摆烂,问他有没有快速提分的方法?
他反问这个家长:“这个孩子和父母的关系怎么样?”
“孩子和父母的交流不多,因为父母只觉得成绩最重要,而且觉得孩子应该用好好学习来回报父母。全家人也会用‘考不好就只能嫁人,一辈子就完蛋了’激励孩子,可孩子一点都听不进去。”
“难怪!家长每天对孩子说这些话,不是鼓励,反而会成为她的压力,孩子已经被压得喘不过气了!”
家人觉得自己在用“你不好好学习就会怎么怎么样”鼓励孩子,但孩子觉得自己的学习不是为了让自己更好,反而把关注点放在了可能出现的坏结果中,这种对未来会更坏的恐惧,压倒了她想变更好的信心。
心理学中认为,一个人轮番被负面信息轰炸时,很容易过度思考。
正如儿童青少年专家陈默所说:“孩子缺乏行动力,有时候是因为欲望和能力不匹配。”
与其担心孩子为什么对学习不积极,持续激发孩子对学习不好的负面恐惧,让孩子裹足不前。
不如考虑下,怎么引导孩子把学习当成一件可以完成的目标,通过一步步的行动去完成它。
具体怎么做?有心理学家给出了建议:
1、帮助孩子寻找到热爱,把他们的梦想具象为具体的某个目标。
2、把最终目标一一拆解为小目标,一个个去实现它。
3、让孩子的学习成为一条线,而不是一个点。
做好“镜子”,教会孩子纾解学习中的负面情绪
看过一个视频:
小男孩因为家里冰箱发出怪响,找了一本说明书,决定拆掉冰箱,修好它。
不出所料,冰箱拆完后拼不回去了。
爸爸回来后,要求男孩自己打工赚钱,还算上请人修冰箱的钱。
过了几天,男孩告诉爸爸自己找到了送报的工作,爸爸点点头表示鼓励。
之后,男孩风雨无阻,每天早上5点起床去“工作”, 但重复、辛苦的工作,让他撑不住了,最终在饭桌上情绪崩溃,冲家人发火,发泄完怒火后去了卧室。
爸爸来到儿子房间,和他聊起来:
“儿子,我知道你很累,但你不能……”
“我不是累,我是筋疲力尽。我每天都要做一份我不喜欢的工作,而且这份工作只是为了挣钱,钱还特别少。我一直在尝试努力,但是情况没有任何改变。你要骂要吼都行,赶紧惩罚完。”
“我不打算罚你。”
“为什么?”
“我今天早上被领导骂了,还和同事打了一架,什么都不顺,心情很不好。所以,我明白你的痛苦。但是,我并没有朝你发火。”
在爸爸的耐心引导下,男孩渐渐明白,在做很多事的过程中,经常会有烦躁、消极、焦虑、无助等负面情绪出现,但这些不能成为放弃和推卸责任的理由。
放到学习中也是同样的道理。
孩子在学习中,总会遇到各种挫折,这个时候,父母越焦虑急躁,孩子只会压力更大。
父母的应对方式,会成为孩子模仿的最好范本。
就像一位网友评论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土壤。”
你给孩子什么样的示范,孩子就会回馈给你什么样的处理方式。
看过这样一句话:
“孩子的教育,就像熬高汤,拼的是父母的慢功夫。”
静待花开,从来不是什么都不做,等时间到了,孩子就一定会自动开悟。
相反,我们当父母的,要在等待花开的过程中,帮这株“秧苗”持续施肥、除虫、除草、正苗、搭架……
引导孩子对学习结果产生期待,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帮助孩子形成自动自律,让他们自己追逐自己奔跑;
让孩子明白,学习不是一件高不可攀的难事,而是可以一点一点去实现的行动;
在孩子遇到挫折时以身作则,让孩子即使遇到学习中的坎坷,也能再次扬帆起航。
借用殷储教授的一句话,我们的孩子,大概率上不是那些踩中基因彩票的别人家孩子,而是普普通通的大多数分母。
但是,只要我们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给了最好的养育,那么,静待花开的最后,这朵花苞也一定会开出属于他们自己独特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