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洁凝
中国住房城乡建设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于2023年8月25日联合印发了《关于优化个人住房贷款中住房套数认定标准的通知》,推动落实购买首套房贷款“认房不用认贷”政策措施,并宣布将此项政策作为政策工具,纳入“一城一策”工具箱,供城市自主选用。认房、认贷主要是银行发放贷款时评判首套房、二套房的标准,认房是认所在城市的房子,认贷是认全国的房贷。“认房不用认贷”的意思是,居民家庭(包括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申请贷款购买商品住房时,家庭成员在当地名下无成套住房,不论是否已利用贷款购买过住房,银行业金融机构均按首套住房执行住房信贷政策。
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管总局8月31日再联合发布《关于调整优化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的通知》和《关于降低存量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有关事项的通知》,下调首付比例、下调按揭利率加点和调整存量首套房贷利率“三箭齐发”。首套住房和二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政策下限统一为不低于20%和30%,以上这些都是国家对内地房地产的重磅信贷支持政策。反观香港,特首李家超将会于十月底发表任内第二份《施政报告》,由于内地推出这些支持房地产市场措施,令香港政商界纷纷合力倡议特区政府“减辣”。立法会第一大党民建联上周向李家超提出施政报告建议时,提出两项放宽楼巿“辣招”建议,包括将本地居民购入第二个物业从价印花税,由15%减至6%;外来专才在港置业时先豁免额外印花税,如未住满7年离港或出售才追收。
立法会另一大党经民联的建议,与民建联的建议大同小异,其实香港各政党大体在基调上,只是跟随国家早前的支持房地产市场政策,却未有就香港楼市做过详细的政策研究,明显没有针对香港置业率停滞于低于百分之五十的问题。香港自回归以来,历任特首的施政报告,年年复年年说,要提升香港的置业比率,然而,香港回归廿六年来,市民自置居所比率,由1997至2011年高于百分之五十,自2012年至今降至平均低于百分之五十。根据立法会秘书处于2021年3月所发表的“自置居所对香港社会经济的影响”《研究简报》,35岁以下年轻人在整体自置居所户主中的比例,自1997年的22.1%大幅收缩至近年的低于百分之十,香港远低于富裕经济体系60%的自置居所应有水平。
自置居所其实是可以为整体社会带来明显效益,包括培养社会归属感和促进社会政治稳定,新加坡90%的高自置居所比率,是其政权即使不够西方模式民主,仍有高认受性的主因。既然现在已有国家支持房地产政策的先例可循,撤除楼市辣招已成香港社会的共识。香港政府不应只按各大政党的建议,而应更宏观地鼓励香港更多有能力供楼,但未有自置居所的专业人士首次置业,从价印花税自回归以来只有升无减。香港现时平均二人家庭住宅的楼价已超过港币400万元,400万元楼价以上物业的从价印花税,由1997年的2-2.75%,上升到现时的$90,000+超逾$400万款额的10%至4.25%,楼价在这廿六年来大幅上升,政府的从价印花税收入盘满钵满,首次置业人士的平均年龄却推迟至44岁或更后。
在2009至2019年的十年期间,香港私人住宅的净增业权,大多是由投资者所持有,投资者的意思是非自住或放租予租户。中产专业人士作为租户,虽可努力储蓄置业,但单凭工资的微薄升幅,很难在物业市场与投资者竞争,对社会流动构成连锁影响。民建联与经民联的建议,只有利于投资者,却无视尚未置业的本地中产人士。要有效提升自置居所比率,必须大幅减轻首置者的从价印花税,还要下调首付比例,从现时的30%降至10-20%,而非只靠发展商所提供的高息二按贷款。
只要政府愿意放宽自2009年由金管局所推行的逆周期措施,调整供款与入息比例的压力测试,中产专业人士才愿意置业,增加对香港的归属感,政府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挽留本地人才。
版权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文章,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本文文字内容未经授权严禁非法转载,如需转载或引用必须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