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馆近30年被盗6次 "镇馆之宝"有3件来自中国

时事新闻2023-08-29 06:23:01无忧百科

大英博物馆近30年被盗6次 "镇馆之宝"有3件来自中国

(原标题:大英博物馆“镇馆之宝”有3件来自中国!近30年被盗6次后,多国要求归还文物|第2眼)

大英博物馆被盗事件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也使得这座本就声名赫赫的艺术殿堂以一种令人心痛的方式重新回到大众视野的中心。

据英国媒体报道,当地时间8月16日,大英博物馆储藏室内一批“用于学术和研究目的”,且未在近期公开展示过的“小件文物”被盗。这批文物包括从公元前15世纪至公元19世纪的黄金首饰、宝石及玻璃制品。

大英博物馆董事会主席乔治·奥斯本(George Osborne)于当地时间8月26日表示,大英博物馆失踪文物数量大约为2000件,目前追回工作正在进行中。

事实上,大英博物馆被盗已经不是一两次了。据媒体报道:1993年,该馆收藏的罗马硬币被盗;1997年,几本波斯书籍被盗;2002年,一尊有2500年历史的希腊雕像被盗;2004年,十多件中国铜镜、盔甲和宝石被盗;2017年,一颗价值75万英镑的卡地亚戒指钻石被曝出在2011年就已经失窃;2023年8月,当地时间16日,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大英博物馆库房中的黄金和珠宝文物被盗……近30年来,大英博物馆已经被盗了6次。

文物失踪丑闻引发各国强烈抗议,要求大英博物馆归还文物。希腊官员再次要求归还帕特农神庙大理石雕像;尼日利亚等也呼吁大英博物馆归还被掠夺的文物;埃塞俄比亚希望大英博物馆归还1868年英国在军事行动期间从该国北部马克达拉夺取的十字架、武器、珠宝、圣坛牌匾等 ;加纳的阿桑特人也已向大英博物馆施压,要求归还其黄金物品......

而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请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 ”的呼声8月28日也冲上热搜第一。那么,大英博物馆里究竟有多少中国文物?为何不归还这些文物?

大英博物馆的藏品从哪来的?

互联网上流传这样一个梗:“不要问女人的体重,不要问男人的薪资,不要问大英博物馆的藏品是从哪来的。”大英博物馆所收藏的巨量藏品中,绝大部分都来自英国之外的世界其他国家,而且相当部分是通过非正当渠道,甚至肮脏、罪恶的手段得来的。

作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博物馆之一,大英博物馆现有藏品800多万件,覆盖了200多万年的人类历史。受制于馆内空间,仅有约1%的文物能够被展出,但即便这1%也足以让每一位去过大英博物馆的参观者惊叹。

大英博物馆于1759年1月15日正式对公众开放,最初的展品主要来自于私人收藏家的捐赠。

在接下来的百年岁月里,大英博物馆的藏品日渐丰富起来,其过程与英国殖民扩张密不可分。

1763年,英国通过七年战争击败法国,成为海洋霸主;1815年,英国赢得拿破仑战争,彻底坐稳了当时“全欧甚至全球最强大国家”的宝座。从此,英国开始加快全球殖民步伐。

从1607年英国在弗吉尼亚建立第一块真正意义上的殖民地詹姆斯敦开始,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殖民地面积一度达到了惊人的3350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囊括了包括南极洲在内的七大洲、四大洋。

与英国扩张殖民步伐同步的是,各国的历史文化典藏以及奇珍异宝也流入英国本土,并汇集到大英博物馆中。

大英博物馆根据藏品类别划分为10个分馆,分别是古近东(巴尔干半岛地区)馆、硬币和纪念币馆、埃及馆、民族馆、希腊和罗马馆、日本馆、东方馆、史前及欧洲馆、版画和素描馆、西亚馆,共计94个展厅。埃及馆是其中最大的陈列馆,馆内藏有10万多件古埃及文物。

大英博物馆里有多少中国文物?

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一个博物馆,其收藏中国文物的历史可追溯到1753年建馆时期。

大英博物馆官网显示,馆内现有中国文物超2.3万件,长期公开展出2000件,囊括了新石器时代的石器、仰韶文化的彩陶、商周春秋战国的青铜器、汉代的漆器玉器以及唐宋三彩、五大名窑瓷器、元青花、珐琅器等几乎所有艺术类别,很多是稀世之宝。“十大镇馆之宝”中,就有三件来自中国,分别是《女史箴图》、敦煌壁画和大维德花瓶。

乾隆皇帝的案头爱物——《女史箴图》

《女史箴图》是大英博物馆最著名的中国书画藏品,由东晋画家顾恺之依据《女史箴》中的故事描绘创作而成,线条细劲流畅,人物神态宛然。

《女史箴图》本为清宫所藏,是乾隆皇帝的案头爱物,藏在圆明园中。现传画本是当今存世最早的中国绢画,被誉为中国美术史的“开卷之图”。

遗失的“明珠”——敦煌壁画

在中国厅中央墙上有几十平方米的敦煌壁画,其割痕虽犹可见,却难掩其久远的鲜丽及三位“浓丽丰肥”菩萨的雍容华贵。

1856年到1932年间,多个所谓的“西方探险家”以科学考察为名深入中国西北地区达60多次,每次都掠走大量的文献文物。其中,尤以1907年匈牙利人斯坦因和法国人伯希在敦煌藏经洞劫掠的文物最多。敦煌藏经洞的4万多件经书书稿中,大英博物馆就藏得1.3万件,中国现存仅三分之一,致使学术界有“敦煌者,我国学术之伤心史”之嗟叹。

中国陶瓷——大维德花瓶

大维德花瓶The David Vases(元至正青花龙纹大瓶),可能是现存最重要的青花瓷器物,其顶部附近的铭文表明它们的年代可以追溯到1351年。1935年,珀西瓦尔·大维德爵士分别从两个收藏家手中买下它们,令这对花瓶重聚。

它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至关重要的里程碑,也几乎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瓷瓶。瓷瓶几乎囊括除人物外元青花绘画的全部元素,如龙纹、海水、蕉叶、扁菊、云纹、杂宝等,且绘制精良,难有与之比肩者,尤其龙纹的绘制,形象凶猛,腾云驾雾,生动之极。

这些漂泊海外的文物对于研究中国文化意义重大。虽然大英博物馆方面宣称,馆藏的中国文物是通过馈赠、购买、交换等方式获得的,但熟悉历史的朋友们肯定都知道,战争期间的疯狂掠夺、盗卖才是最主要的来源。

追索流失海外文物有哪些国际法依据?

目前国际社会追索流失海外文物应用最广的两个“公约”,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通过的《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另一个是国际统一私法协会1995年颁布的《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名曰“公约”,但它们并非万能。

首先,“1995公约”对追索文物有时间限制,通常为75年。这意味着,中国要追索从圆明园、敦煌等处流失的大量文物,不能以该公约为依据。其次,公约不能约束非缔约国,而该公约的缔约国又几乎都是文物流出国。

建国初年,受国内外环境所限,追索文物仍是以秘密回购和捐赠归还为主。改革开放后,国内文物事业逐渐步入法制化、专业化,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颁行,中国也相继加入三项国际公约。国家在融入全球化的过程中,愈来愈多地采用政府间的合作、谈判、诉讼等方式争取流失文物归国。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完全统计,在全世界47个国家、218家博物馆中,中国文物数量达167万件,而流散在海外民间的中国文物数量更是馆藏的10倍之多。据介绍,从1949年至今,我国成功促成了300余批次、15万余件流失海外中国文物的回归。

大英博物馆为何拒绝归还文物?

多年来,大英博物馆拒绝归还文物的主要理由和依据是英国议会1963年修订的《大英博物馆法》,该法基本上禁止博物馆返还任何藏品。这相当于英国给自家门上装了一个门槛,然后跟失主说,因为这个门槛出不去门,所以没法归还。用自己设定的法律作为拒绝履行国际道义与责任的借口,这显然是十分虚伪和滑稽的。

大英博物馆是英国殖民扩张历史的一个缩影,就算他们已经擦干净了这些文物上边掠夺者留下的指纹,也抹不去这些文物的真正归属。

此外,针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禁止和防止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公约,在2002年,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巴黎的卢浮宫、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18家西方著名博物馆发表了所谓的“环球博物馆价值”宣言,反对把包括战争中用掠夺等非正常手段获得的文物和艺术品归还给原属国。

新近发生的文物被盗事件再一次将大英博物馆推上了风口浪尖。毕竟,如果大英博物馆不能很好地护卫文物周全,承受损失的将不再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而是全人类。

文物是文明的印记,万万不可失落,当慎之又慎。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