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投行又收一批罚单:中小机构日子更难

时事新闻2023-09-13 17:46:29无忧百科

券商投行又收一批罚单:中小机构日子更难

21世纪经济报道 见习记者 崔文静 北京报道

日前,证监会同日向6家券商投行开出罚单,其中5家为中小券商。所列问题可大致概括为三点:薪酬考核不合理,内控不足,聘请第三方未严格履行合规审查。

随着注册制落地,压实中介机构责任,加大违规处罚力度,已成为监管趋势。不过,如此批量罚单,也并非常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梳理发现,近期投行罚单呈现两大新特点:一方面,罚单数量整体有所下降,不过另一方面,中小券商罚单占比提升。

有腰部券商投行保代告诉记者,罚单背后,一定程度上是中小券商生存空间被不断压缩之下的铤而走险。“巨无霸”大项目的减少,当下IPO与再融资的收紧,均迫使头部投行下沉到本不愿做的小项目,小项目竞争进一步白热化,中小投行创收更为艰难。而为了能够“活下去”,一些券商则走在违规边缘。

过度激励

日前,证监会同日向国信证券、西部证券、华西证券、华创证券、中德证券、中天国富6家券商开出13份罚单。从2022年投行业绩排名来看,除了国信证券位列行业第八,其他券商投行均在30名开外。

记者梳理罚单发现,薪酬考核体系不合理,是被普遍提及的问题之一。具体问题包括过度激励、薪酬收入与项目直接挂钩、未严格落实收入递延支付要求等。

对上述违规现象,某投行资深保代告诉记者,薪酬收入与项目直接挂钩的典型代表是业务包干,过去在中小券商、尤其是小型券商中较为普遍。此种模式下,券商将投行相应业务与管理职权全权授权给团队负责人,团队负责人每年向券商上缴约定数额或约定比例的资金,其余展业所获收入由团队负责人自行支配。团队搭建与团队成员工资由团队负责人自行承担。

业务包干模式下,收入存在明显的“大小年”,如果团队业绩出色,遇到“大年”,团队负责人收入会非常可观。无论业务资源还是薪资待遇,小券商投行往往较大型券商存在很大差距,为了吸引人才,则常进行业务包干。

但由于业务包干极易“变形”,导致出现定价过高、虚假宣传等有损投资者利益的行为,因而近年来被监管明令禁止。比如,9月8日证监会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司债券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中即明确表示,承销机构不得以业务包干等承包方式开展公司债券承销业务,或者以其他形式实施过度激励。

除业务包干以外,投行人员从所做项目中直接提取一定比例提成,也是过度激励的常见类型。过去,这一模式在几乎所有券商投行中均普遍采用。随着监管反复明令禁止薪酬收入与项目直接挂钩,目前多数头部券商中已经较少使用,但其仍以相对隐蔽的形式存在,中小券商更为明显。

“薪酬与项目收入挂钩,投行人员工作积极性往往较高,反之则容易缺少动力。”上述保代直言,“有些中小券商投行把更高比例的薪酬激励,视为留住人才的‘救命稻草’。一定程度上,这是中小券商投行生存艰难的无奈之举。薪酬激励不能一棍子打死,在适当激励与约束从业人员勤勉尽责之间寻求平衡,才是可取之道。

递延支付,则是券商薪酬考核的另一关注重点。如果投行人员所做项目出现问题,券商将从其因递延而尚未发放的收入中直接扣除。

“在不实行薪酬递延或薪酬递延比例较低的情况下,如果投行人员帮助企业蒙混过关,自己项目收入到手后辞职。后续问题暴露,券商往往无计可施,只能自担损失。足够比例的薪酬递延,有助于防止相关人员‘赚快钱’,倒逼其尽职履责。”受访人士告诉记者。

质控漏洞

内控不足,是6家被罚券商投行共同存在的问题。

其表现形式相对多样,包括“部分投行项目聘请第三方未严格履行合规审查”“保荐工作报告大幅删减关注问题”“内核未关注关于撤否项目的重大风险问题”“保荐工作报告未完整披露内核意见”“部分项目申报文件修改后未重新履行审批程序”“内部问责机制不健全”“个别项目内控跟踪落实不到位”“部分内核员工独立性不足”“内控部分意见未回复、未落实或修改后未经内核即对外报送”等。

在受访人士看来,上述问题尽管乍看类型繁多,但其本质却颇为相似——中小券商投行在项目争抢上逊色于头部券商投行,优质项目难以抢到,只能选择轻微瑕疵的项目,而为了让瑕疵项目顺利“过关”,相关人员有时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根据受访人士介绍,排除股东方干预等特殊情况,中小券商与头部券商争夺同一项目,往往很难胜出。

有国内顶级券商保代在与其他券商争抢IPO项目时曾告诉记者,“多家券商已经退出,只剩下我们和另一家腰部券商,他们收取的中介费比我们低。但我们大概率会胜出,我准备让分公司总经理来站台,他们全公司未必有与我们分公司总经理级别对等的领导。除了保荐本身,我们大领导出马,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附加资源。”不久后,该保代果真拿下了项目,

或许,通过拼领导争夺项目的情况并不普遍,但其从侧面反映出中小券商在项目争夺中的明显劣势。

“头部投行吃好肉,中部投行吃剩肉,留给我们小券商的还剩几口汤”,曾有小券商保代如此自嘲。而如今,该保代感叹“剩下的汤也不多了”。一方面,“巨无霸”大项目短期不再,头部券商开始抢夺一些过去不愿做的小项目;另一方面,IPO节奏阶段性收紧、再融资放缓,可供选择的项目总量明显减少,如此环境之下,投行项目竞争格外激烈,中小券商、尤其是小券商拿到项目的难度进一步增大。

“有时候,只有去做轻微瑕疵项目,我才能够有业务可做。”上述保代无奈道。

而轻微瑕疵项目若想顺利过关,除保代自身的“美化”以外,往往还需诸多相关人员配合,内控即为其中一环。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监管持续压实投行责任,小券商投行对项目瑕疵度的容忍度较过去已经明显减小。

过去,只要项目收入足够高,一些瑕疵相对明显的项目我们也接,多‘包装’一下存在上市可能,投行可以赚取不错的收入,企业上市后业绩是否变脸则为后话。现在,我们只敢做轻微瑕疵项目,一方面,现场检查趋严,瑕疵太大基本无法上市;另一方面,即使企业侥幸上市,后续一旦问题暴露,投行所需承担的成本很高。”上述保代表示。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