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G20新德里峰会上周在印度落幕,最为外界关注的话题之一,就是由美国、欧盟、印度及沙特等中东国家联合签署的“印欧经济走廊”。据悉,该项目由东部和北部的两条路线组成,一条横跨阿拉伯海,从印度延伸至阿联酋,另一条穿越沙特、约旦和以色列,将这些中东国家连接至欧洲。不过,具体计划、资金来源等暂不清楚,目前有消息称沙特出资200亿美元。毫不意外的是,这又被外界视为抗衡中国“一带一路”的计划。
与此同时,另一个引起广泛讨论的议题则是印度更改国名,用一个更具印度教理念的名称“婆罗多”(或称巴拉特)来取代殖民时代沿用至今的“印度”。为什么莫迪要借着G20峰会这一主场外交放出风声?明年印度将迎来大选。今年7月,印度26个反对党组建“印度国家发展包容性联盟”(简称“INDIA”),以“INDIA”之名反对印度总理莫迪。而莫迪,一手宣扬G20之下印度的国际声量,一手煽动“婆罗多”背后的印度教民族主义,是否有望继续坐稳执政位子?针对这些问题,观察者网采访了上海社科院资深研究员潘光教授。】
美国总统拜登与G20峰会东道主印度总理莫迪、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握手。图自路透社
观察者网:首先我们从“印欧经济走廊”聊起,对比这几年美欧出台的各项倡议,比如B3W、全球基础设施和投资伙伴关系、“全球门户”等,您怎么评价“印欧经济走廊”,是空洞的号召,还是有望实质投入?您曾在采访中提过美国的“大中亚计划”“新丝路计划”,后来又整合出新中亚计划,意图整合中亚和南亚,但这次“印欧经济走廊”没有囊括中亚,而是靠向中东,您怎么看美国在中亚、南亚、中东的周旋,某种意义上是对中国“一带一路”以及近期外交措施的回应吗?
潘光:我个人认为国外舆论对印欧经济走廊的定位有些过于简单,它确实跟中国的“一带一路”有竞争,但把它简单地认为是抗衡“一带一路”也不是很合适,这其中每个参与方的出发点也各不相同。
美国原本提出过“大中亚计划”,是一条南北走向的路线,主要目的是把印度拉进来,但这个计划其实并不排除中国,因为中国的参与可以提升“大中亚计划”的实力,但后来这个项目不了了之。原因是美国政府的变动,希拉里不再担任国务卿;计划主导者弗雷德里·斯塔意兴阑珊,他虽然非常擅长政策规划,但很多都没有做成,后来也就不提这事了。
相比之下,“印欧经济走廊”的规模更大,自东向西,从南亚到中东,这意味着难度也会更大。印欧经济走廊把以色列拉进去了,这就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有诸多政治、民族、宗教纷争,其中的关系非常复杂。设想很好,但操作难度极大。
很简单的例子,以色列和阿拉伯的矛盾能不能解决?事实上,以色列交通部早前提出过一个方案,从最北的海法港到最南的埃拉特港修建一条贯通南北的铁路,相当于将红海和地中海通过铁路连接起来,以色列希望由中国来承接这一项目,双方已经谈了很长时间;此前传出内塔尼亚胡访华的消息时,就包括要来华谈这个项目。
但这里面有一个问题,以色列的这条铁路跟苏伊士运河存在一定竞争关系,有可能影响苏伊士运河的生意,所以需要考虑埃及的态度,而埃及对此是有些犹豫的。
此外,以色列参与的一些项目也在避开阿拉伯国家,比如联合希腊、塞浦路斯打造一条穿越地中海海底的电缆以及相关能源计划等等。话说回来,无论是以色列的海法港还是希腊的比雷埃夫斯港,都是“一带一路”共建项目。
印欧经济走廊要把欧洲、以色列、阿拉伯国家、印度放到一起,但眼下恐怕到连以色列和沙特之间的矛盾也难以解决。此前美国牵头以色列、阿联酋搞的亚布拉罕协议,至今举步维艰;有消息称内塔尼亚胡访华的任务之一,是希望中国出面协调以色列和沙特的关系,因为中国斡旋了沙特和伊朗关系,但我个人认为沙以关系的难度比较大,中国出面几率不大。所以,既然该计划涉及的范畴更广,政治、民族、宗教、利益冲突也更复杂,不是简单凑起来就能搞成的。
当然,我们也没必要简单将其定位为对抗“一带一路”,其本意可能有这个目的,但参与其中的一些国家并非必然追随。
比如沙特,它是“一带一路”的积极参与者,肯定不会承认自己是为了与中国抗衡;再比如意大利、法国,虽然意大利目前对“一带一路”态度生变,但也并未表示与中国对立的意愿,法国同样如此。这其中真正明确反对“一带一路”项目的就是印度,所谓的理由是中巴经济走廊经过克什米尔,是印巴领土争议区。
这个新计划跟美国一贯的想法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跟过去的“大中亚计划”“新丝路计划”在具体设计上有所差别。过去的这些计划最终没有一个成功落实,所以对“印欧经济走廊”能否成事,我深表怀疑。
中国电建助力沙特打造绿色新城
观察者网:您怎么看沙特、阿联酋等中东国家的参与?
潘光:沙特、阿联酋愿意参加印欧经济走廊,首先是出于自己国家的利益,这有利于它们对美、欧、印的关系。
其实,沙特现在从心底里对美国是有些不耐烦的,美国还曾以杀害记者卡舒吉一事制裁沙特,但是它又认为参加这个项目,跟印度搞好关系很有必要。而且,未来在涉及巴勒斯坦问题时,沙特也不会跟以色列妥协。
当然,沙特绝对不会因为参与印欧经济走廊而跟中国对抗,也不会反对“一带一路”,相反它是“一带一路”的积极参与者,现在跟中国的合作项目非常多。
至于前面提到出资问题,即便沙特愿意出200亿美元,但要真正拿出这笔钱也没那么容易。最根本的还是要看总体规划、具体细节,有哪些项目,需要多少钱,谁来牵头,各方如何分配出资比例等等,问题很多。如果沙特出200亿,那你印度出多少?印度自己国内基础设施资金短缺,政府还要拿出钱来做外部工程,民众会服气吗?更何况,真要把这个计划做起来,200亿美元是杯水车薪。
现在来看,既缺乏整体框架,又没有细节规划,搞这样的陆海联通的基建项目就更难了,这个计划将来很可能会落空。
我个人觉得,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中国各方面、各部门都有沟通渠道;一国跟其他国家有合作有联系,不见得是对我们有意见,国际关系本就相互纠缠,复杂多变,我们应更智慧地去看待并处理这些关系。
观察者网:不过,从签署印欧经济走廊备忘录这一行为本身来看,是不是意味着G20内部的裂痕加深?此前,国际舆论本就对中国国家主席没有亲自出席G20峰会有诸多关注,而在此背景下,美、印——在对华问题上有着紧密立场——又牵头提出这一项目,不得不令人质疑其中的针对性意涵。
潘光:我觉得用“裂痕加深”一词不是很准确,外媒一直炒作中国领导人没有参加印度G20峰会,这些揣测本身就有问题。
首先,就在8月底召开的南非金砖峰会上,习主席与莫迪总理有过会面,根据消息双方应该是谈了中印关切的重要问题。其次,从时间上来看,南非金砖峰会与印度G20峰会的间隔时间太短,如果有些议题在金砖期间已经谈过了,紧接着再到印度会晤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也就有所下降。再者,中方派出国务院总理李强参加G20,作为新一届中国政府部门的负责人今后肯定会更频繁地出现在国际场合中。
至于美印在对华问题上的立场,确实比较一致,但我也想在此抛出一个观点,其实中印之间除了边界问题之外,在其他很多国际问题上的立场也都是比较一致的。上周末,我跟两位印度人士吃饭,其中一位还是有军方背景的,他们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
这次G20峰会最后达成首脑宣言,很多人为此大吃一惊。我当时就说,没什么大吃一惊的,因为中印在绝大多数问题上都是一致的,除了边界问题。
针对近期出现的一些国际评论,比如以金砖扩容来解读中国是否想借着打造金砖体系来抗衡G7、压倒G20,并揣测在中国看来G20的分量已不如金砖等等,我觉得这些过于陷入意识形态的评论会影响分析的准确性。对中国来说,无法分辨孰重孰轻,金砖与G20的性质、架构存在很大区别,更何况事实上中国对G20是很重视的,去年G20巴厘岛峰会,习主席就亲自出席了。坦白说,这次G20峰会的时间和地点确实有些不太合适。
观察者网:本届G20峰会的另一个重点便是第三世界或者说“全球南方”。会前,莫迪一直表态力推非盟加入G20,得到美方支持;峰会期间,非盟加入G20。其实过去中法等国也提过这一主张,但都没有下文;所以怎么看非盟在这一时间点加入G20,会带来什么影响?
此外,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印度对“全球南方”非常上心,今年初在不邀请中国、巴西、印尼等国情况下,举办“全球南方之声”峰会,莫迪似乎力图成为“全球南方”代言人,印度这一政策的意图是什么?背后是否有美西方力量推动,即一方面捧印度取代中国,另一方面将全球南方拉入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框架?
潘光:对全球南方,中国和印度都非常重视。印度早在上世纪60年代发起“不结盟运动”,因此自视应成为发展中国家的领头羊。但今年初,印度举办“全球南方之声”峰会却没有邀请中国、巴西,就这种格局来看,它想成为全球南方代言人,我觉得是不够格的。
全球南方真正的领头羊,外界还是一致看好中国,我们当然不会排斥印度。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有不少“全球南方”国家正在冒头,巴西、土耳其、墨西哥等等,包括俄罗斯现在也把自己放到“全球南方”行列中来,过去俄罗斯不太看得起第三世界国家,更希望融入欧美体系。
印度举办“全球南方之声”峰会。图片来源:印度大使馆
至于非盟加入G20,中国一直非常支持,最早就是中国提出来的。在这个问题上,西方发达国家很难反对,历史上欧美殖民者在非洲大陆的原罪以及他们至今仍在非洲拥有的利益和影响力,不会让他们明确排斥非盟,只不过要选择一个他们认为的合适时机。
G20中的南方国家就更一致了,就是希望改变不平等的政治经济秩序,西方老是说改变规则,但我们不用规则一词,而是用西方主导下的不平等的政治经济秩序。就这一点,印度和中国是站在一条线上的。
当然,在印度达成这一结果,要说背后完全没有美西方的推动,我觉得也不客观。美西方“力捧”印度、增加其在全球南方的话语权,本质上也是利用中印之间的矛盾,促使印度与中国对抗。
“全球南方”本身不是一个新鲜词,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一般指与北方发达工业国家相对的发展中国家或第三世界,在现在的政治语境下也可以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集合体。在经历新冠疫情和俄乌战争的负面冲击后,全球南方开始出现一轮新的“觉醒”运动。西方在意识到这一点后,试图拉拢全球南方。
不过,我们和西方世界对全球南方秩序的定义是不同的,前者的核心是“公正平等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而后者则是希望将“全球南方”纳入现有的由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中。
前几天跟两位印度人士聊天时,我个人的体会是他们更多地强调印度与中国的一致性方面。首先提到的就是气候变化问题,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去查一下哥本哈根气候协议,中印立场基本相同,都提出发达国家应拿出更多的钱补偿发展中国家的要求;就在2010年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召开前,中印两国于2009年签订了一项为期五年的应对气候变化备忘录协议,目的就是为这场气候峰会做准备。
第二是WTO,无论是谈判加入WTO还是到最近几年的情况来看,中印立场比较一致,质疑西方国家在很多事情上做法不公道。第三是粮食安全,中印对于本国的粮食安全问题的观点很相似,同时也关切全球南方面临的粮食安全危机,印度对本国大米是限制出口的,中国也一直强调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
第四就是反恐,当然在具体细节上,中印存在差别;印度的反对极端主义目标,有一部分指向巴基斯坦;我们也反对极端主义,但不会专门针对巴基斯坦。近年来,莫迪政府在克什米尔地区搞的一些激进政策,公开针对全体穆斯林,认为伊斯兰就是极端主义,在这一点上莫迪政府的印度教极端观念太强,毕竟印度还有超过2亿的穆斯林人口。我之前去印度,带我参观的小伙子就是穆斯林。
第五,在俄乌问题上,中印的立场也比较一致,都没有参与对俄制裁,也都希望双方能停火谈判。在G20峰会召开前,有媒体认为G20联合声明可能难产,我说你们再等等看,这次联合声明不太可能难产。大家可以注意一下,去年巴厘岛峰会上,泽连斯基视频连线发表讲话,但今年新德里峰会前,印度方面就婉拒泽连斯基出席会议。
目前中印之间的主要矛盾就是边界争端和中巴经济走廊问题,在其他绝大部分的全球性问题上,双方基本都持相近或相同观点。而G20主要是处理全球性事务,不会涉及中印边界问题,只要避开俄乌战争,其他问题不会有重大分期,所以从这些细节可以推测,今年G20联合声明是水到渠成。
莫迪与非盟轮值主席阿扎利·阿苏马尼(左)图自美联社
观察者网:关于中印之间的矛盾分歧,您与印方人士谈论时,对方的基本态度是什么?他们对莫迪政府举办G20峰会的评价如何?
潘光:他们对G20会议的议程和结果基本是肯定的,而且认为莫迪当下在印度的执政地位是四平八稳。
当然,他们跟我们一起吃饭,对中印关系肯定会讲一些好话或场面话,但基本的观点还是我前面提到的,中印之间最大的分歧就是边界,其他绝大多数都是比较一致的。
另外,他们谈到了印度“改国名”一事,他们认为其实普通的印度老百姓根本搞不清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甚至有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对于改名,只有印度教激进分子是支持的,其他老百姓可能根本没有机会表示反对或支持。
他们说,我们两个也算体制内的人,全世界使用“印度”一称都用了这么多年,现在真的有必要改吗?你们认为印度教是正统,我们尊重印度教,但没有必要搞得如此极端。“婆罗多”或者说“巴拉特”这个名字,就是印度教原教旨主义的体现,但印度毕竟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所以他们预期印度国大党等在野党会联合一批力量反对莫迪的这个主张。
其实,过去莫迪政府在克什米尔打压穆斯林,又强推《国民身份法》排斥穆斯林,导致国内暴力骚乱,在西方社会引发强烈批判。甚至更早在2005年,美国还以莫迪没有妥善处理其管辖的古吉拉特邦的暴力活动,而拒绝莫迪入境,理由就是搞种族主义。
G20期间,加拿大总理特鲁多跟莫迪当面谈了这事,因为加拿大有一批锡克族人示威反对印度更改国名。在印度国内,锡克族也是一支重要的民族,他们与印度教之间没有什么太大矛盾,但锡克族里面有些极端分子主张建立一个锡克族国家,设想中还包括巴基斯坦的一部分领土,不过这种声音非常小。
当然说到底,改国名一事最终还是以执政者为准,如果执政者执意要推,也是没办法的。
观察者网:其实,莫迪政府一直在国内操作种族宗教、民族主义议题,推动印度教民族主义的日常化,塑造印度教主体民族的正统性与合法性,同时打压其他种族宗教,在印度国内也引发巨大矛盾和暴力冲突。比如,今年以来在印度东北部曼尼普尔邦发生的骚乱,几乎被莫迪政府无视。明年印度将迎来大选,莫迪无疑想将G20作为竞选的重要政绩,在峰会上使用“Bharat”一称,而非殖民者时代的“India”,更是一种情绪刺激。G20之下的国际声量,加上“婆罗多”之下的印度教民族主义,能让莫迪坐稳大选形势吗?
潘光:莫迪政府在G20放出改国名的风声,本身就是一种试探性行为,他为了明年的大选,需要巩固印度教的选票基本盘。毕竟印度教是印度最大宗教,信徒人数约占人口的80%,而穆斯林只占15%,所以他为了拉拢这部分选票,宁肯放弃穆斯林选票。
国大党肯定会强烈反对这一做法,它主要还是从全民和解的角度出发,但这样也可能让它失掉一部分印度教极端主义的选票。当然,莫迪政府这么做最终效果如何,现在还很难说。
7月中旬,印度国内26个反对党组成“印度国家发展包容性联盟”。图为泰米尔纳德邦首席部长穆图韦尔·卡鲁纳尼迪·斯大林、国大党领袖拉胡尔·甘地、西孟加拉邦首席部长玛玛塔·班纳吉和国大党高级领袖索尼娅·甘地 图自AFP
其实退一步讲,改国名这事以后还会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麻烦。最简单的例子,这恐怕也不利于“印欧经济走廊”,沙特、阿联酋等整个中东地区主要是伊斯兰教,莫迪一手推印度教激进主义、打压穆斯林,一手又想联合中东搞项目,会产生矛盾。
所以,莫迪从选举角度出发,国名争议肯定是短期的,选完以后可能就放到一边了。
此外,美欧等西方国家的态度也是不确定因素,现在他们是出于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因素在拉拢印度对抗中国、制裁俄罗斯,即便心里不赞成莫迪的这些举措,暂时也不会大声公开指责,但未来会不会生变,现在也不确定。
观察者网:谈到印度和美欧的关系,除了最新的印欧经济走廊计划,此前借由四方机制、印太战略到莫迪访美,印美关系有了巨大提升。之前我们认为印度是美国打造印太框架的薄弱一环,目前来看,您觉得这个观点还是如此吗?印美关系的本质只是作为抗衡中国的伙伴,还是美欧希望印度成为下一个中国那样的进出口市场、制造基地?可是反过来说,印度要实现大国雄心,能缺了中国这一层关系吗?如果在其他议题上也能对印度提出站队要求,印美还能和谐吗?
潘光:我过去的观点是,如果美国想把四方机制打造成“亚太小北约”,印度是一个弱点,到现在我还是这么认为。因为印度不仅要处理对华关系,还要顾及对俄关系,如果美国在亚太搞“小北约”,不仅中国反对,俄罗斯也一定强烈反对,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印度不会积极参与。但是,印度跟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建立一个多边体制,对它自己是有利的。
实际上,现在有很多问题都是如此,大量机制性的东西是相互交叉的,每个国家都是为了自身利益考虑。比如,中国与泰国、新加坡最近有联合军事演习项目,美国非常关注,因为泰、新是美国的盟友;再比如菲律宾,最近小马科斯政府跟美国走得很近,但与此同时前总统杜特尔特访华,再三强调菲律宾不会跟中国在南海打仗,而且即便是现任菲政府如此亲美,也不得不考虑中菲经贸关系。
前些天拜登在结束G20会议后访问越南,升级美越关系;随后越南方面明确表示跟美国加强关系,但不针对中国。很现实的问题之一,是越南在供应链、基础设施等方面,还离不开中国;何况中越两国在意识形态方面还是存在一些共同性。
印美关系也是如此,美国不可能彻底拉拢印度,印度对美国的“仰赖”和“利用”是有限。当然,美国现在给印度的“好处”也是有条件的,会随着时空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其实,很多国际关系问题,在真正研究人员看来没这么容易发生巨大转折;有些事件当下看似很严重,但实际上放在一个较长时段内来观察,只是很小的波澜,我们在观察的时候,角度和情绪不能太极端。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