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玻尿酸,华熙生物新原料版图持续扩容

时事新闻2023-09-07 17:12:26无忧百科

不止玻尿酸,华熙生物新原料版图持续扩容

提到华熙生物,你会想到什么?是玻尿酸巨头,抑或是润百颜、夸迪、次抛精华?事实上,这家科创板生物科技公司虽是以透明质酸起家,但随着合成生物技术发展,华熙生物的新原料版图已拓展到麦角硫因、依克多因、胶原蛋白等众多品类,为其业绩增长贡献了新动能。

近日,华熙生物发布了2023年半年报:报告期营收30.76亿元,其中原料业务收入5.67亿元,同比增长23.20%。收入结构方面,非透明质酸原料业务保持了较高的增速。

当前,医美及护肤领域,技术更新迭代正在加速,新成分、新物质层出不穷,消费者尝鲜意愿随之提升。华熙生物从透明质酸一枝独秀,到合成生物技术驱动新原料百花齐放,业务进阶也适应了外部环境的变化。

不过,新原料的研发量产并非易事。华熙生物凭借寡聚透明质酸的酶切技术、微生物发酵技术,成长为透明质酸龙头,历经了十多年时间;如今2023年上半年便推出超纯麦角硫因、升级版GABA氨基丁酸等四种新原料,新原料业务实现了指数型增长,依托的便是其在合成生物学领域深厚的科技力。

新原料业务潜力释放

近年来,合成生物学热度高涨,被称为“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其在绿色制造、降本增效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使得多国政府、企业纷纷加注。中国《“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中重点提及“合成生物学”,强调合成生物学作为前沿生物技术,要加快发展原创性、引领性的技术创新,有序推动其在多个领域的应用。

作为一门交叉融合的硬科技学科,合成生物学技术路线能够解决许多化学合成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问题。在设计-构建-测试-学习循环(DBTL)的研究范式下,合成生物学能够显著提升研发速度,不仅能通过提高生产率,大幅降低“贵妇”原料的价格,而且能研发出创新性原料。

作为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华熙生物在合成生物学领域扎根已久,这一技术也曾助力其透明质酸实现产率数倍提升。如今,在新原料业务研发和拓展上,合成生物学技术再次释放了其潜力和魅力。

据了解,华熙生物已布局了功能糖、氨基酸、蛋白质、多肽、核苷酸及天然活性化合物六大类物质,这六大类物质在医药、医疗器械、化妆品和食品领域应用广泛,潜力巨大;其中,透明质酸仅是功能糖类的一种物质,重组人源胶原蛋白则是蛋白质类物质之一。目前华熙生物在研原料及合成生物研发项目达到121个,新原料研发、量产的推进也将成为其业绩增长的新引擎。

具体而言,在2023年上半年,华熙生物的重组人源胶原蛋白、脂肽、酶法唾液酸、多聚寡核苷酸等产品已完成试生产;红景天苷、人乳寡糖和肌肽等进入中试阶段。基于对原料市场及各类终端需求的深刻理解,华熙生物在选品方面也颇具经验,聚焦在能够提高人生命质量、延长生命长度的新型原料开发。


以重组胶原蛋白为例,QYResearch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重组胶原蛋白市场规模达到185亿元,预计到2027年会增长至1083亿元,极具市场潜力。华熙生物基于合成生物学技术建立的蛋白质高效表达技术平台,实现了均一组分重组胶原蛋白的高效绿色生物制造,发酵产率居于国际高水平行列,产品具有良好的促进细胞黏附、迁移、维护皮肤屏障及促进创伤修复等功能,可广泛应用于功能护肤品、医疗器械、再生医学等多个领域。除了重组胶原蛋白,华熙生物还布局了动物源胶原蛋白、水解胶原蛋白,未来有望能够这一广阔赛道的新龙头。

另一款抗氧化领域的“明星原料”麦角硫因,清除自由基的能力高于辅酶Q10数十倍,受到功能护肤品、食品企业的青睐;但由于价格高昂,如今尚未大规模添加应用。据了解,不同纯度的麦角硫因价格差异显著,华熙生物采用合成生物学技术,生产出的超纯麦角硫因纯度大于99%;且在发酵收率方面实现数量级的突破,从原本几百毫克每升提升到几克每升,将有效降低麦角硫因的生产成本,为其广泛应用创造条件。

与依赖单一或少数几种产品管线的合成生物学企业不同,华熙生物拥有庞大的生物活性物质库,仅抗氧化剂产品管线,就覆盖了红景天苷、白藜芦醇和虾青素等天然生物活性物。基于合成生物学研发平台、中试成果转化平台等能力,华熙生物已经成长为一家生物活性物平台型企业。

合成生物科技力为底层支持

在创新技术赋能下,成为集研发、制造和应用产品开发于一体,贯通上下游的合成生物学全产业链企业,正是华熙生物的定位与规划。

研发层,华熙生物以合成生物学研发平台为基础,实现六大类生物活性分子从0到1的生物制造;转化层,利用全球头部中试转化平台,实现活性分子的测试和转化;产业层,结合基于工业4.0的数字化制造平台,实现产品化、产业化;市场层,发挥华熙生物的终端市场推广和转化能力,将新原料转化为源源不断的业绩增长。

如前所述,合成生物学是多学科融合的硬科技赛道,细胞工厂的理性设计考验着一家企业的研发能力。华熙生物通过在模式微生物中进行代谢通路设计,借助高通量筛选、关键酶挖掘及改造、高效基因编辑及组装等技术,对细胞工程进行动态调控,以优化细胞资源的分配、平衡代谢流,进而实现生物活性物质的高效合成。

华熙生物在北京建设了“合成生物学国际创新研发中心”,目前已实现合成生物生产菌种的快速迭代,多个活性物质完成小试开发并进入中试、功效评价或法规申报阶段。


举例而言,在人乳寡糖物质库的构建上,华熙生物通过对糖链生物合成元件的发掘与改造、体外编辑与组装,构建人乳寡糖物质库,以强化了自身在功能糖合成生物学领域的竞争力。截至2023年上半年,华熙生物的人乳寡糖产品已进入中试阶段。

对于合成生物学而言,从实验室研发到规模化量产之间往往存在着“死亡谷”:实验室内筛选出的菌株在摇瓶水平下各项性能表现优异,并不意味着在发酵罐放大生产后的表现也能如一,工艺放大和优化的经验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菌株量产表现。

除了在实验室层面、微观尺度上的合成生物学研发能力,中试转化平台也是华熙生物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中试是产品在大规模量产前的较小规模试验,据了解,华熙生物中试转化平台已经建设了32条转化生产线,且产线数量有望在未来增加一倍。华熙生物董事长赵燕曾透露,“只要小试成功,我们在三个月之内就能转移到大生产”。

规模化生产方面,华熙生物在微生物发酵上积累了多年经验,工艺开发人才丰富,且建设了基于工业4.0的数字化制造平台,能够助力新原料产品快速落地。据了解,华熙生物在海口建设的华熙生物科技产业园(一期)已经竣工,将于今年下半年正式投入使用,该产业园集“信息化、数据化、智能化”为一体,整个车间已经实现全自动、无人化生产,生物智造工厂的建设也为新原料的精益生产创造了条件。

在销售端,华熙生物的原料产品在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稳定的经销渠道和用户,全球客户达4000多家;新原料量产后,无需面临从0到1的市场冷启动阶段,在进入下游厂商的供应链方面拥有独特优势。另外,华熙生物的化妆品也正从提供产品向提供服务转型,为客户提供定制化开发、深度运营等服务,推动原料销售增长。

一款新原料,从实验室的合成生物学研发与小试,到中试、量产、销售,华熙生物已经跑通了全产业链业务体系。今年上半年,华熙生物研发费用1.87亿元,首席科学家郭学平博士领导的研发团队达800余人。除了在内部的大手笔投入外,华熙生物也积极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合作。

2023年上半年,在生物活性物方面,华熙生物与清华大学、江南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等18家单位,开展了46项合作。其中有12个生物活性物已进入商业化生产,2个完成试生产,12个进入中试并开展相关功效测试或应用探索,“生物活性物平台型企业”进一步成形。

对于华熙生物而言,透明质酸系列原料的成功,已验证了其纵向完整开发一类生物活性物的能力;在横向拓展上,其以合成生物学科技力为支撑,不断拓展新的、让生命更加鲜活的原料产品,未来可以预见,在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库之中,必将接连诞生一款又一款的原料爆品,构建起华熙生物增长的第二曲线。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