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尊友因病逝世:在艾滋病防治领域做出了“破冰”般的贡献

时事新闻2023-10-27 21:20:08无忧百科

吴尊友因病逝世:在艾滋病防治领域做出了“破冰”般的贡献

10月27日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讣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原主任、研究员,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五届中国民进中央常委吴尊友同志,于2023年10月27日12时56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60岁。

讣告称,尊重本人生前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另据多家媒体报道,吴尊友生前患有胰腺癌,一直带病坚持工作。


吴尊友系中疾控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原主任

新冠疫情暴发后,吴尊友以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的身份闻名全国,其身影经常出现在疫情暴发地区和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等场所。今年4月2日,吴尊友发布的最后一条微博也与此有关,他分析了当时疫情流行与防控情况,给出了详细的戴口罩建议。

而在担任中国防控新冠疫情的核心专家之前,吴尊友长期深耕HIV防控领域。一位曾与吴尊友共事的公益人士回忆,吴尊友是一个“严谨但又思路灵活,善于倾听”的人。他认为吴尊友在艾滋病防治领域做出了“破冰”般的贡献,吴尊友顶着压力在同性恋艾滋病防治领域破冰,极大推进了“中国高危人群的艾滋病干预工作的进展。”

健康报发表的《全民参与,迈向零艾滋》一文详细回顾了吴尊友的成长经历。吴尊友的HIV研究始于1991年,当时他被原卫生部选派至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攻读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博士学位,并在此期间开始了HIV研究。学成回国后,吴尊友将重点放在了艾滋病行为干预,在高危人群中开展防治试点。除了鼓励和支持感染者自愿接受检测,吴尊友和中国疾控中心的艾滋病防控团队还力推政府部门合作,为开展防控工作创造弹性空间。他在接受中国慈善家采访时谈道,“个人的力量只是起到一些推动作用,只有把自己的意见变成政府行为、变成国家政策的时候,它才能发挥作用。”


学成回国后,吴尊友将重点放在了艾滋病行为干预,在高危人群中开展防治试点 资料图

吴尊友团队在政策层面的突破,离不开专业层面的积累。另一位参与HIV防控的公益人士告诉南都记者,吴尊友对艾防工作秉持科学态度,积极推动用科学消除艾滋歧视。在技术层面,吴尊友也是国内最早公开支持U=U的国家级专家。“U=U”指的是HIV感染者按规定接受抗病毒治疗后,血液中如果6个月以上测不到HIV病毒量,即病毒有效抑制,并且持续保持检测不出时,HIV感染者经性行为方式将艾滋病毒传染给其阴性伴侣的传染风险为零,即“不具传染力”。

在2018年的新闻发布会上,吴尊友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明确表示了对这一新理念的支持。“这个信息非常重要”,吴尊友说,对于HIV感染者而言,过去背负了很大的负担。他们往往将自己视为艾滋病流行的贡献者,但是如果感染者主动检测,积极治疗,治疗达到效果,他就不具有传染性,也就不再是传染源了。从这个角度讲,感染者反而成为了控制艾滋病流行的贡献者。

时间回到2004年,还在担任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行为干预室主任的吴尊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顾了自己的工作经历,他说自己“全职防艾”15年了,压力一直都很大。“曾有媒体问我,你是学者、旗手、还是战士?我认为现在评价还早,等到中国的艾滋病被结结实实地控制住了(用感染者数字说话),才是评价个人努力的时候。”

学者、旗手、战士之问20年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的吴尊友离开人世。

采写:南都记者 宋承翰 赵霖萱 发自北京

延伸阅读

吴尊友最后一次发微博在半年前,提醒大家科学戴口罩

10月27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中疾控相关负责人处了解到,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今日(10月27日)下午因胰腺癌去世,享年60岁。

据潮新闻,吴尊友教授于2021年2月的时候确诊胰腺癌并在浙江做了手术,2022年夏天,癌症已经转移到肺部,做了二次手术。

10月27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讣告。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原主任研究员,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五届中国民进中央常委吴尊友同志,于2023年10月27日12时56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60岁。尊重本人生前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吴尊友年初曾出席艾滋病丙肝防治研讨会,最后一条动态在半年前

新京报报道,据中疾控官网,2023年2月27日,艾防中心在京组织召开艾滋病丙肝防治高层专家研讨会,吴尊友曾参会。据了解,疫情期间,吴尊友曾确诊胰腺癌。

吴尊友社交账号最新一次更新是在半年前(4月2日),当时正值流感季,吴尊友发文提醒大家如何合理佩戴口罩。



微博截图

吴尊友发文如下:

居住小区,有几位老人,戴着口罩,晒着太阳。

大街上,行人匆匆,少数人戴着口罩,多数人没戴。

口罩还要戴多久,什么场合要坚持戴,什么场合可以不戴,这既是一个科学问题,也是一个社会管理问题,同时也与三年防疫培养的个人习惯有关。

戴口罩,主要是从保护健康的角度考虑,特别是预防新冠、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我们先看看当前的疫情形势。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其网站公布了截止2023年3月30日的最新疫情信息。3月30日,全国日报告核酸检测阳性人数已经下降到低于3000例,回落到2022年10月份的疫情水平。全国每日报告核酸检测阳性的人基本上是主动检测发现的,而且是全国性流行期间没有“阳过”的人。在院新冠病毒感染者死亡人数上周为零,且已经连续数周为零。可以说,这波已经基本结束。

从世界卫生组织截止2023年3月29日报告的全球新冠疫情来看,自2020年3月以来,全球每周报告新冠发病人数首次下降到10万例以下;全球每周报告新冠死亡人数首次下降到千人以下。无论是发病人数,还是死亡人数,都下降到了新冠大流行以来的最低点。这组数据预示着全球新冠大流行将趋于结束。

流感流行季节即将结束。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的全国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流感病毒阳性率监测来看,过去三周流感流行已经趋于平稳。随着天气转暖,流感病例数还会进一步下降。

在这样的疫情背景下,我们该如何戴口罩。

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对于戴口罩,目前没有统一的规定。因此,一定要随时随身备用口罩。

对于明确要求戴口罩的场合,比如参加会议,会议举办方要求大家戴口罩的,或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仍然要求乘客都要戴口罩的,按照规定执行。

出入特殊机构或场所,比如敬老院,特别是那些在全国性流行期间未出现疫情的机构或场所,一定要遵守机构或场所关于戴口罩的相关规定。

对于没有明确要求戴口罩的场合,比如出入宾馆、商场、乘坐公共汽车或地铁,可以根据本人情况,自行决定是否戴口罩。

在人员密集而通风又不好的场景,比如医疗机构的就诊场所,建议戴口罩。

出现沙尘天气或严重空气污染的天气时,户外活动建议戴口罩。

出现发热或咳嗽等呼吸道症状的人,建议戴口罩。

家有老人或小孩或有抵抗力低下患者的家庭,如果同事出现咳嗽、发热等呼吸道症状的,建议戴口罩。

在公园、大街、社区等宽敞地方,可以不戴口罩。

合理佩戴口罩,保护你我健康。

被称为“癌中之王”,如何预防胰腺癌?

据潮新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普外科曹利平教授介绍,胰腺癌是恶性程度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80%以上的患者确诊时即是晚期无法手术,五年生存率不到10%,有“癌中之王”之称。

橙市互动报道,2019年,国家癌症中心统计数据估计有10万人因胰腺癌去世,而同期,新诊断为胰腺癌的患者也是10万余人,年死亡/新发病人数比率高达90%以上。大约80%的患者确诊时即是晚期,无法手术,五年生存率不到10%。

目前胰腺癌发生的确切原因和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已知的高危因素有:长期吸烟,高龄(大于65岁),肥胖,慢性胰腺炎,二型糖尿病,胰腺癌家族史等。具有以上高危因素的朋友在每年体检时需要进行肝胆胰B超检查以及包括CA19-9在内的肿瘤指标检查。如果发现异常,需至普外科或肝胆胰专科门诊复诊,进一步行增强CT或者增强磁共振等检查。

对于一些明确有胰腺肿物的患者,建议随访周期可进一步缩短至6个月甚至3个月,具体以专科医生建议为准,切不可大意。我们建议大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或不吸烟,合理饮食,加强锻炼控制体重,每年至少一次详细体检。

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副主任医师施琳琳建议,降低胰腺癌发病最有效措施是加强“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避免三高饮食,不吸烟,坚持锻炼身体,忌暴饮暴食喝酗酒,少接触萘胺和苯胺等有效物质。

二级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要提高早期胰腺癌的检出率,临床上警惕胰腺癌报警症状,如出现上腹部疼痛、腰背部隐痛、食欲减退、腹胀、皮肤巩膜发黄、大便颜色变浅、不明原因的乏力、体重下降等。

三级预防:对症治疗,防止病情恶化和肿瘤复发转移,预防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现。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