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9月11日电 题:政策“组合拳”下二线城市地产销售回升力度或更大
作者 赵伟 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近期,地产政策“组合拳”陆续出台,一线城市先后跟进“认房不认贷”、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地产大周期下行背景下,本轮一线“松绑”与过往有何不同?溢出效应有多大?
赵伟
一线“松绑”,历史上影响多大?
回顾历史,2014年房地产市场也曾经销售和新开工的大幅回落。受前期需求调控、供给扩张影响、房地产市场库存持续攀升,2014年楼市遭遇寒冬、量价齐跌。为扭转地产下滑趋势,一线城市集中“松绑”,随即带动高线级城市销售回暖。
2014年“930新政”推出后,一线城市销售面积降幅有所收窄,但二、三线城市销售并未改善。2015年4月一线城市集中“松绑”后地产销售才真正迎来拐点,二、三线销售增速也纷纷转正。销售刺激下,一线城市房价快速攀升,但二、三线城市房价并无起色,量的好转没有带来房价预期的转变。
2015年后棚改开始发力,2015-2018年每年棚改实际执行规模均在600万套以上、新增PSL(抵押补充贷款)规模超过6000亿元。2016年起,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大幅提升,推动二、三线城市销售大幅好转、房价也开始进入上行通道,迎来一波强修复。
一线“松绑”,本轮有何不同?
本轮一线城市“松绑”有别于过去的总量型地产政策,更多刺激的是改善型需求。近期,一线城市陆续跟进“认房不认贷”政策,主要满足改善型住房需求。据贝壳研究院调查统计,这部分群体的购房占比已由2020年的26%提升至2022年的30%。一线城市改善住房的意愿或更大,2020年北京、上海、广东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明显低于其他省份。
受常住人口流出影响、一线城市改善型需求占比提升。以常住人口衡量,近年来一线城市人口流入明显放缓。人口流动的变化也反映在地产的交易结构中,2022年上海和北京二手房客户的平均购房年龄分别为38.8和39.4岁,分别较2019年增加1.6和1.7岁。
收入预期不稳、居民杠杆高企背景下,地产有望阶段性企稳,但持续性有待跟踪。相较2014年,当前居民收入增速放缓,以住房贷款余额/可支配收入衡量的杠杆水平也大幅提升,一线地产销售回暖的空间或不及以往。房价预期能否复制2015-2018年的逆转需进一步观察。
本轮一线“松绑”溢出效应多大?
站在2014年,人口增长速度和刚需置业人口占比均处于较高水平,结婚意愿也处于历史高位,而当前房地产市场的增量需求或不如从前。同时,与2014年不同,本轮地产放松并未使用刺激更强、见效更快的棚改货币化政策,取而代之的是整体周期更长的城中村改造等政策。相比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尽量避免大拆大建、实施范围集中于超大特大城市而非低线级城市,资金来源以财政补贴和专项债为主,而非央行支持。
人口流入叠加改善型需求共振,二线城市地产销售回升力度或更大。与一线城市人口净流出形成对比,2022年长沙、杭州、青岛、南京等强二线城市常住人口规模继续扩张,刚需基本盘更加稳健;与此同时,二胎开放政策刺激下、二线城市的改善型需求也有所增加,有望与刚需形成共振。此外,相较一线城市房价的上涨幅度,近年来二线城市房价收入比并未出现大幅上行,或更有利于短期需求释放。(中新经纬APP)
本文由中新经纬研究院选编,因选编产生的作品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选编内容涉及的观点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责任编辑:张芷菡
【编辑:徐世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