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TouSuo™️
*小红书账号:秃头研究所新传考研/秃头研究所Monsters
*本栏目以对成为公共舆论焦点的热点事件分析为主,由985院校上岸姐妹撰写,从事件介绍,到可以使用到的相关理论内容、论述语句,全方位地为正在备考的24届老婆提供学习思路与相应的可记录语句,在保证应试的同时,也希望秃头所能够成为一位赛博观察者,成为加速社会时代下得以让过去的历史能够保存下来的记录者,用书写、用文字,阐发独立思考,让理想与观点入世,使其得以真正洞察现实生活。
*推文内容同步小红书更新,也欢迎大家关注我们的小红书账号鸭!来和秃头所在小红书见面吧!
AKA《重生之我要换导师》。
@TuTouSuo™️
“遭遇下马威”“苍白蜜月期”“相识的尴尬”这些看起来像是小说章节的小标题出自一篇硕士学位论文。最近,华东师范大学的一篇硕士学位论文《她为什么换了导师》引起了网友的讨论,被称为“学术圈自己的小说”,AKA《重生之我要换导师》。整篇论文采用访谈形式,对换过导师的学生的心理进行分析之后,作者指出了国内导师准入制度固化封闭、导师和学生匹配制度僵化单一、教育性和学术性淡化、导师评价主体单一等问题。学生与导师之间产生矛盾的现象并不罕见,这一方面是导师制度僵化与学生自主性不匹配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部分导师上位者的权力身份导致的师生关系异化。
一、制度逻辑:导师制的僵化与学生自主性的矛盾
新制度主义认为在实践与制度选择的过程中,人们解决问题可以有多种选择方式,但最后总会选定或形成某一种解决方式,以此形成一项新的制度安排。这种制度不一定是最优的,但是它一旦形成,便会内在地产生自我强化机制,这个过程就是路径依赖。也就是说,制度本身的规范作用经常作为考察的对象,但是制度背后的社会惯例、文化传统和深度认同等因素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研究生时期的导师制度让一个学生只能选择一位导师,并且是在正式进入学习之前没有与导师本人进行接触时就进行匹配,在学习期间也会一直跟随导师的研究方向进行学习。但是由于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对学科的理解等因素,很可能会出现学生与导师意见相悖的情况。
多重制度逻辑理论作为分析社会系统中制度、组织与个体关系的元理论,代表了新制度组织理论的最新发展。在研究视角上,多重制度逻辑理论探讨行动者个体如何以不同制度逻辑作为参照系,形塑自我认知与作出行动选择,强调个体的能动性,甚至可以反作用于制度逻辑的演化。因此,多重制度逻辑理论在解释组织转型、演化与多样性问题上获得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多重制度逻辑可以通过影响个体的注意力配置,激活角色认同,进而改变个体的认知、态度与行动。目标与图式作为引导行动的具体措施,是其作用的内在机制,能够加深个体对行动的认同,促进多重角色的融合。在《她为什么换了导师》一文中,被访者谈到导师曾在两人第一次见面时就表示“我现在的门是开的,你现在走还来得及”,且这位导师跟每位学生都说过一样的话。如果国内大学的导师制度能够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灵活调整,让导师与学生都进行一定的选择自主性,则会减少导师与学生之间产生矛盾的可能性。
二、权力空间:上位者对下位者的控制
根据列斐伏尔的论述,物质空间不过是“空间”的一个部分、一个面向而已,而完整的空间应当包含物质领域、精神领域以及社会领域三个层面。藉此,列斐伏尔引入了一组空间分析的三元概念:空间实践、空间表象与表征性空间。“空间实践”这一层次接近物质性的空间,是能被感知到的空间;而“空间表象”则是一个构想性空间,这一层次的空间秩序是设计者加诸其上的,体现了设计者对知识和符号,乃至对空间实践解码方式的控制;第三个层次被指认为“表征性空间”,这个空间凸显的是空间所表征的社会生活隐秘的一面。在这一层次的空间中,空间实践的参与者具身其中,操弄并挪用各种空间意义和权力运作的方式,共同创造了一个具象化的活空间。
空间其实是一种功能性的关系生产场所,在文中被访者及其导师共处的空间中,导师在其中是权力的上位者,学生只能依靠听话、端茶倒水来维持与导师的良好关系。有一部分导师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提出帮忙看小孩、当家教等要求也是这种权力不对等的结果。
* ᴳᴼᴼᴰ ᴺᴵᴳᴴᵀ *
ʕ•ﻌ•ʔ
「秃头所王牌课程:秋日答题班」
WONDERLAND/以题带学
在实用与应试中保持思考
ᑋᵉᑊᑊᵒ ᵕ̈ ᑋᵉᑊᑊᵒ
つ♡⊂
「名词解释小册子更新版」
不止于一场功利应试
不只是一本新传考研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