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政本科毕业后不考公、不读研,躺平和狂奔的14年

时事新闻2023-10-30 10:30:42无忧百科

西政本科毕业后不考公、不读研,躺平和狂奔的14年

编者按:事实上看,我们国家采取的是法官精英主义的培养模式。毕业生如果考入法检,基本能胜任工作,但却不一定能做好一个律师。本文即提供了律师执业的真实样态。在法理之外,更有诸多方面的考量。

嘉宾简介:福建厦门执业的黄律师

本文目录:

01 本科毕业,不考公、不读研,回老家“躺平

02 躺平计划泡汤,每年经办120个案件

03 独立律师第一年,放飞自己全国巡走

04 在经济下行的当下,再次躺平

2009年,西政本科毕业的他没有和同龄人一样考研,考公失败也不打算二战,也没想着去北上广打拼,就这么回老家泉州做律师去了。

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想回老家躺平。

然而,事与愿违,带他的师傅太给力,躺平计划泡汤,他每年要办的案件量达到了120件,平均3天一个案件。

高强度的训练,让他收获了非同一般的成长,但“万金油”律师的业务定位与“一条龙”的律师作业方式也让他苦不堪言。

在第5年,他决定回到自己的节奏,成为一名独立律师,只要饿不死就好。有了前期做授薪律师的积累,他回到了躺平观察的节奏中。

这次,他真的做到了“躺平”,在独立的第一年,他全国各地飞,参加会议、参加培训,向同行学习,于是,他坚定了做两件事:第一,走专业化道路,不再做“万金油”律师;第二,组建一体化团队,不再做单打独斗的“一条龙”律师。

但是,事情的发展,也并非这么一帆风顺。

以下,是他的故事:

01

西政本科毕业,我不考公、不读研,回老家“躺平”做律师

2009年,我从西政毕业,没有去北上广,也没有留在成都,而是回到了老家泉州。

我周围的同学们大多数都在考研、考公,只有我直接就业了,当了律师。说出来不怕大家笑话,我也考过公务员,但是没有考上,分数实在是见不得人,而且,我直到现在,也始终无法理解申论与公务员的考试逻辑。

我是理科生,不是文科生,我真的理解不了申论跟公务员考试的底层逻辑,所以我参加了一次国考,就果断的判断出来,这个考试不是我能干的,公务员这条路,我就走不通。

当时,做企业法务也没有像现在这么普遍,像公证员这些其他法律人可以选择的职业路径也很少,所以我只能选择做律师。

当时,我同一届的同班同学中,也就我一个人做律师。

要说,当时看到考公失败的成绩,我没有失落,绝对是假的。但是,我立马缓过来了,因为在我的荣辱观下,我同学都是公务员,只有我一个人做律师,我是最不一样,短暂失落后,我就立马提起了做律师的精气神。

当然,在马斯洛需求理论下,物质基础是最基层的,我也很坚信,虽然做律师我可能头几年收入不行,但只要2~3年,我的收入一定会超过做公务员的同学,这一点我是非常坚信的。

14年过后再回看当时的选择,我同一届的同班同学,除了女同学,男同学现在全部都从公检法系统辞职做律师了。

殊途同归,其实。

那既然做了律师,为啥我没有去北上广,而是回到了泉州,回到了自己的老家?

从我个人来讲的话,最终会回到老家,其实没有考虑太多,就是觉得家里方便。

讲最直白的,不管是物质基础生活,还是说最简单的亲戚朋友关系,老家肯定是会带给我一些便捷,所以我也没有考虑要去北上广。

而且,客观来讲,大城市虽然机会多,但是从业人数多,竞争激烈,尤其是青年律师,比如说你刚刚毕业,缺执业经验,缺资源人脉,在方方面面都有短板,所以青年律师想要在大城市发展,实际上有很大的难处。

但是,到底是在自己的家乡城市发展,还是在去大城市去走一走,我觉得这个没有标准答案。

14年后回过头来看,我会建议,青年伙伴们,有机会的话,还是可以先去大城市走一圈。

因为你体验完,走一圈之后,如果说刚好机缘巧合各方面都好,你可以在大城市扎根。

即便说,由于一些方面的原因,你最终选择了回去,但是这也是你自己经历过之后,知道了自己想要什么,适合什么,喜欢什么之后,再回到自己的家乡或其他的城市,会有不一样的人生体验与经验优势。

所以,如果条件允许,我个人建议大家先去大城市走一圈,而且最好是刚毕业那会,等你真的在自己的家乡做了3、4年律师,你再想要出去的话,顾虑的因素就太多了,趁着刚毕业,没有太多的顾虑,就勇敢去闯吧,即便可能最开始一个月只有两三千块钱,基本开销都保不了,但是,也不妨碍你釜底抽薪,去大城市闯一圈。

掏心窝来和大家讲,我这14年的职业过程中时不时会遇到一些瓶颈,始终会感觉,没有经历过北上广,是一个遗憾,这是从情绪角度看。

如果从专业的角度来讲,早些年如果接触过北上广城市的业务,对我们想要谋求二次发展,应该也会有更多的借鉴价值和意义。

有的东西就是这样子,没体验过的,就是心中的白月光,总觉得是美好的。

02

躺平计划泡汤,在老家做授薪律师的5年里, 我每年经办120件案件, 不想再做万金油律师

回泉州之后,我到了本地最大的一家律所当实习律师。按照我们那时的行情,做实习律师,是没有实习工资的,得等到拿到执业证了之后,跟着师傅做授薪律师才会有工资。

我比较幸运,我跟了两个非常好的老师。

虽然实习期间最开始我没有薪资,但是我可能因为个人比较好学,也愿意多做点事情。

所以在实习的第三个月,老师就开始给我发钱了,第一个月给我发了1000块,过了几个月,老师又给我发了3000块。

最开始以为老师发错了,我还找了500元给老师,觉得老师给我发多了,但我老师说这个不多,是我应得的。

所以,我整个实习期,我的收入是超出我预期的,到拿到了执业证,我第一个月的工资就是7800块,第一年就能到8-10w。在泉州这个城市,做授薪律师能拿到这个工资,我很满足。

但是,高薪下,工作量真的很惊人。

我经常要做档案归档,我记得很清楚,那5年里,我每年的工作量是在118~120个案件左右,这让我陷入了对“万金油”律师定位的深刻反思,也最终促成了我的独立。

这120件案件,各种类型案件都有,比如说你会有房地产的系列案件,批量案件,小的名誉侵权案件,大的刑事案件,案件种类杂七杂八,每来一个新的案件类型,我就要从头开始研究。

比如说,我突然间接到一个刑事案件的某个罪名,我就要从头开始研究,突然间接到一个名誉权侵权纠纷,我要从头开始研究,突然间接到一个行政案件,我要从头开始研究,非常痛苦。

你想想看,120个案件,每一个领域都有,这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

除了万金油定位的痛苦外,我想要独立,也有其他的2点考虑。

第2个点,是在办理案件的过程中,我会跟老师之间产生不一样的想法,比如说我觉得这个案件不应该这么做,但是老师不觉得。所以,在办案策略上,我想有更大的自主权。

第3个点是,我发现虽然自己一直在加班,一直在开庭,但是我没有自己的案源,会有一种不安全感,即便老师会给你稳定的案源,但是你还是得扒扒着老师,没有安全感。

所以基于这3点,在授薪律师的第5年,我就独立了,去了另外一家律所,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在泉州开的分所,这是当时在我老家开的第一家全国性的规模律师事务所。

那为什么我没有在原来的律所独立?

因为,如果我继续在原来的律所独立,老师的案件还是会给你,你不能拒绝,你一拒绝的话,就好像我在挑案件一样,就有点“忘恩负义”,所以就相对来讲,我就没有办法躺平。但是,我去其他平台,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躺平了。

我想,出去外面看看,回到自己想要的节奏中,边躺平,边观察。

03

独立律师第一年,我放飞自己全国各地听讲座,结识同行, 坚定做一体化团队,走专业化路线

在躺平的独立第一年,我没有给自己设任何创收目标,只要饿不死就好。

在外面参加培训时,我了解到一体化团队理念,特别契合我想摆脱一个人单打独斗的想法,在过去每年办120个案件高强度训练下,我真的受够了一个律师是“一条龙”的痛苦。

律师要办好一个案件,不是单纯地用法律知识做好一个案件,解决客户的法律麻烦事。

而是,律师得从一开始委托合同的打印、到开票催款、邮寄各种合同与发票,而后,在整个诉讼过程当中,去法院送材料、找法官、出庭、拿判决,真的是一条龙,一个人全部走完了。

我非常渴望在每个关键节点上,有一个人能帮自己。

比如说,在开票做合同的签约环节,有一个行政团队能够支撑你;

比如说,当你遇到遇到一个法律疑难问题,有一个很强大的检索团队能够帮你去做检索;

比如说,当你做了一系列的法律文书基本素材之后,有一个专业的产品研发与营销包装团队,能够帮你把它做成内容和形式上都很漂亮的文书范本、产品手册。

我很希望自己独立后,有一个转变,就是组建团队,各自分工,每个人都在自己负责的环节和业务方向上,发挥最大效用。



做一体化、专业化团队后我们借助Alpha形成了流程标准与分工体系

很快,我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两位伙伴,一个伙伴原来在投行,天然的适应公司制的协同配合,不适应律师的这种单打独斗的模式。

另外一位是原来在政府,很年轻上升到一个比较有发展前景的位置,后面转行做了律师,他很熟悉政府的管理体系,也很不适应律师的单打独斗。

于是,我们仨就一拍即合。

说实话,组团后,我们都是靠着原有的业务收入作为团队的支撑,不过,做一体化团队,我们倒也不需要过多的投入,因为不管组不组团队,我们反正各自都是要招助理的。

对于所有的初创团队而言,重点是业务量,是发展,至于其他的问题,会在发展过程当中被解决。

所以,我们就开始定业务发展OKR了,比如我们今年要做到300万,这个月要签多少家顾问单位。但是,这些指标很难达成。

因为客观上面来讲,在整个福建范围之内,它很多业务还是会高度依赖资源、人身信任度,还有老律师攒下的经验年限,他不会因为说你是一体化的团队组织,或者说你有很突出、新兴的产品,他就选择你。

此外,一体化团队会遇到一个管理上的难题,就是团队成员的培养与留存,尤其当我们这个一体化团队,是在一家提成制的平台所孵化的,这个问题会更加突出。

比如说,我们经常要拉着团队小伙伴培训分享,但其他的团队就没有那么频繁,小伙伴之间会对比,为什么我在你这个团队要天天培训?

ta不理解, 反而会觉得这是多出来的活,还占用ta的业余时间。

之前,我们用周六的时间做培训,在我们看来是,是我们作为做了十几年的律师,用周六早上的时间给伙伴毫无保留地培训传授经验,实际上是占用了我们很多的休息时间来培养伙伴。

但是从小伙伴的角度来讲,是你占用我的休息时间,不乐意、不同意。后面我们也做了调整,学乖了,就不去用周六的时间,轻易不占用小伙伴们的休息时间,用临近下班的一个小时来培训。

现在,我们也在提倡说工作生活分开,小伙伴是两部手机,上班的这部手机一下班就关掉,找不到人了。

从独立或者说自由来讲,互不干涉,我觉得也没毛病,但是从客户的层面来讲,他找不到你,他会急。

做律师,无非几个关系,律师跟客户的关系,律师内部负责人跟小伙伴之间的关系,到底什么样子才是OK的,大家都各方都能够接受的,其实这个问题我到现在都非常困扰。

做一体化团队以来,我们团队的人员流失很大,我另外两位合伙人就因为人员流失,不断的受心理挫折,虽然我比较大条,但是我也意识到,一体化团队在提成制平台所里面太特殊了。

于是,在2018年底,我们三个人一起做了个决定,拖家带口从泉州到厦门,整体加盟去了一家一体化律所,它是在福建范围之内为数不多的一体化律所,从建所之初就是一体化的律所。

04

一体化团队实践6年,我又回到了个人团队状态,在经济下行的当下 再次躺平,暗中观察,伺机而发

但从泉州到厦门的这几年,刚好遇到了疫情,业务真的不好做。

我们有做过很多尝试,但是客观上面来讲,效果不是那么理想,我们有做大量的线上推广,线上讲座,包括与一些线上渠道合作,流量数据很好,现场讲课的效果也很好,但是真正转化成交的效果,不好。


在一体化律所支持下,一个月连开十场讲座

此外,到了一体化的律所平台,我们的工作强度很大,也很累,1/3要做业务,1/3要做团队管理,1/3要做律所管理。

比如,举个团队管理的例子,我觉得我的小伙伴很优秀,要加500块钱,但是凭什么是你的小伙伴要加,而不是别人?

为什么要加500块,而不是200块?我们几个合伙人会因为一个助理的工资要不要加500块钱,开一个小时会议。

我们在一体化律所沉淀了非常多,但也产生了新的问题。

业务体量没起来,工作强度也大,团队就动摇了。再加之另外两位合伙人的家里也都出了一些情况,一位有了二胎,压力大了,就回泉州了;

另外一位伙伴,他的家里人看我们在厦门的打拼起色不是很大,有很大意见,他也回去了。

一体化的团队实践6年后,以散伙告终,现在,就剩下我一个人了。

而因为这家一体化律所平台要做的专业业务方向和我定位的不一样,我也离开了这家律所。

作为一体化律所,应当要选择一个很明确的专业化方向做深耕,方向选择之后,就可以不断聚焦方向发挥力量,慢慢跟规模化、平台所竞争,但这家律所最终选择的是财税法方向,我一直学不来的就是税法,怎么算都头疼,所以我就离开了。

说实话,散伙,离开自己倾尽心力打造的一体化平台,那个当下是真的痛苦,但是该痛苦就痛苦,很正常,当下不痛苦才不正常,但是痛苦完之后,反正,该怎么样,还得怎么样。

只要不下“牌桌”,还可以重来。

2023年初,我加入了一家厦门新发展起来的律所,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在厦门设立的分所,2年的时间它已经吸引了将近200位律师加入,有两层大楼,发展很迅速,我想,一定有可以学习的地方,我就过来了。

现在,没有了一体化团队,我孤身一人,无事一身轻,我又回到了躺平状态。

我没有急着去做太多的规划,躺平,是我给自己预留的观察、思考时间。

我的观察就是看朋友圈,我之前通过全国巡讲讲课,加了很多优秀的律师,看他们的朋友圈就会发现很多新的东西,看到新的东西我就会去研究,如果有些什么讲座论坛,我也都会想办法抽出时间去参加。

说实话,我暂时没有看到有多好的新机会,疫情之后,经济形势不乐观。

你所在的城市地域决定了你的业务基数,小城市缺乏高精尖、流行领域的业务机会,二三线城市更多是一些传统业务,这些传统的业务会被老律师占据,青年律师机会不多。

青年律师能做到的,就是尽力做好手头上的每一个案例,一个个积累口碑,一个个积累客户,慢慢进步。

如果说,给大家在当下最落地的一个稳定创收,不至于开不了锅的案源建议,就是,多签常年法律顾问单位。

咱们多签常年法律顾问单位,不是停留在数量上面,而是停留在深度上面。

其实,我当下能躺平,也是因为我刚好有3个法律顾问单位,每年能稳定的产生业务收入来源。

这3个客户,他整个公司上上下下,我都非常了解,他的业务是做什么的,整个公司的架构是什么样,老板性格是什么样,律师要怎么样才能够满足他的需求,我都非常清楚。

所以,其他任何一位律师都没有办法去跟我竞争,我一进公司,整个公司的人我都非常熟悉,因为我经常去。只要这三个顾问单位的核心对接人第一时间能找到我,我定期主动去找他们喝茶聊天,这一年就能够稳定的产生“饿不死”的收入。

这类常法客户,咱们律师一定要积累。但是,咱们不要去一下子签10个,签客户的时候见一次,续约的时候见一次,这个行不通,第二年,这些客户就会没了。

我目前给自己的业务布局,是三级火箭分级:

第一级是常年法律顾问服务,能够给我带来稳定的现金流,给我提供躺平的资本;

第二级是股东僵局相关的法律服务需求,给我提供商事法律服务的切入口,打响精准专业化知名度;

第三级是偶发的一些商事法律服务需求。

就第二级火箭的业务,有其特殊性,它是一串案件:大股东和小股东打架,这边打一个知情权纠纷,那边打一个损害利益诉讼,那边打一个代表诉讼,那边再打一个解散诉讼,是一串纠纷。

所以,即便看起来股东僵局是个很细的专业业务定位,但是业务量,我是不愁的。

而且,定股东僵局这个切口,也不会局限我接其他商事类案件,反而会增加我其他商事类案件的接案曝光度,比如说公司打个买卖合同纠纷官司,公司要买地块需要律师做投融资相关法律服务,它不影响我接这一类型的案源。

就方式上来讲,我主要通过写作和讲课来增加我的专业定位IP曝光度。

我写了很多股东僵局相关的大数据报告,在最高院案例研究院、iCourt法秀上都有发表,目前,在厦门区域之内,同行和客户都已经开始知道,我是做股东僵局的,在本地的客户和同行圈中,我的股东僵局IP算是已经立起来了。


股东僵局产品路演现场

接下来,我就要实践把股东僵局的专家IP立到全国,因为这个业务的交付,是不依赖于地域的,是可以做到全国,服务全国的客户。

三级火箭的业务,整个结构就相对来讲比较舒适,但是这个结构有个瓶颈,就是没办法做大,它可能就会停留在几百万的状态,它没有办法再往上再凸一层。

除非,我又开始做组织,做团队。

但我觉得,我个人能做到几百万我就很开心了,如果做千万级团队,我至少下面要有2~3个成熟律师,下面再配上3-4个律师助理,管好这一帮子人,太累了,我现在其实很倾向小型的阿米巴组织。

05

总结

该往前走的时候,往前走,尽情尽兴。

该躺平的时候,就躺平,蓄力待发。

回想我做律师的这14年,我算是越来越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了。

我很认可网上有个观点说,法学就是大后期专业,只是说,你能「大」到哪里去。

我始终觉得,从事咱们律师行业的每个一位伙伴,只要能够熬到大后期,应该都不会差。

优质笔记&专业咨询

请点击青苗法鸣小程序

青法在线向全体青年学人进行长期征稿

秉承“有问题,就搜青法在线”理念。从专业学习、考试升学经验,到比赛训练、项目申报,再到求职经验、职场心得,全方位带动青年学人发挥“传帮带”作用。诚请大家惠赐优稿!

1.长期征稿:包括但不限于各类经验贴(如考研、法考、保研、外语学习、校园竞赛、求职实习等)、学习心得类文章( 如笔记方法、考点总结等)、实务类文章(如办案手记、法律检索技巧等)以及信息整理类原创文章(如考研数据整理与分析、就业趋势判断等等)。

2.优质选题:研究生选导师经验;

课题申报、结项经验;

模拟法庭、创新创业、科研立项等经验;

实习投递经验、工作心得;

毕业生选调、考公、律所/央企求职、面试经验;

就业形势与职场新人思考感悟;

保研夏令营、九推备战经验;考研公共课高分备考经验;考研保研数据及案例分析;出国留学申请、就读心得体会;专业学习、校园生活、期末考试逸闻趣事;本科生、研究生专业学习方法。

赐稿邮箱:qmfmbjb@163.com。稿酬等详情信息请见:

本文责编 ✎确幸

本期编辑 ✎十月-鲲

法学学术、热点争鸣、交叉学科,请认准“青苗法鸣”微信公众号

长期收稿邮箱:qmfmbjb@163.com

社群交流请添加公共微信:

公共微信2:qmfmggwx2

付费咨询与讲座请添加小助手微信:qfxzsggwx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