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家储能概念股中报考:过半营收净利双增,孚能科技亏8亿

时事新闻2023-09-09 14:26:24无忧百科

51家储能概念股中报考:过半营收净利双增,孚能科技亏8亿



“双碳”背景下,能源转型步伐加快,储能行业也进入快速发展期。中国物理与化学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预计,到2025年,新型储能产业规模有望突破万亿。

今年上半年,储能业务也成为多家上市公司财报中的亮点,被列为独立的业务单元。Wind数据显示,储能概念板块公布半年报的51家A股上市公司中,半数以上营收、净利润双增。仅4家上市公司亏损,孚能科技亏损最多达8亿元。

储能赛道的火热,引来产业链上下游公司的“上市潮”和“扩产潮”,也引来不少跨界玩家加入。南都·湾财社记者以半年报为节点,梳理51家储能概念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回顾储能行业的上半年,有哪些变与不变,谁在吃肉喝汤,谁在赔本赚吆喝。

上半年国内风光电消纳量不足,新型储能需求暴增

储能是指通过介质或设备把能量存储起来,在需要时再释放的过程,储能行业则涉足锂电池、电力电子、热管理等多个领域。


储能技术分类。(图源:毕马威行业报告)

许铮(化名)是一家储能上市公司的销售工程师,他告诉南都·湾财社记者,这两年,以电化学储能为代表的多种新型储能方式发展迅速。

据许铮介绍,目前,在电力系统的储能项目中,传统的抽水蓄能技术仍是主导。但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周期一般长达5年以上,且受地形因素限制较大,投资主体多为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电力国央企。相比之下,电化学储能安装更加方便,且能量密度、调频速度和精度要求更高。因此,民营企业多布局储能电池、储能系统等业务。

电化学储能的未来发展前景也极为广阔。据CNESA预测,至2027年,全球电化学储能产业装机规模将达1138.9GWh,2021年至2027年间复合增长率达61%。

国家能源局公布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持续快速增长,新投运装机规模约863万千瓦/1772万千瓦时,相当于此前历年累计装机规模总和,且拉动直接投资超过300亿元。

究其原因,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与科技装备司副司长刘亚芳表示,主要因上半年风电、光伏发电建设规模持续快速扩大,亟须大力发展各类储能以弥补电力系统灵活性调节能力缺口。

据了解,上半年全国风电、光伏发电新增并网装机高达1.01亿千瓦。这意味着,上半年有大量的风光电无法被消纳。储能系统发挥的主要作用便是削峰填谷、减少弃电,将多余的电出售套利等。

面对与日俱增的消纳压力,多地提倡光储一体化,要求新能源项目必须配置一定比例的储能设施,储能配置比例为5%-30%,连续储能时长为3-4小时。但有业内人士指出,大比例配储恐加重投资方成本,使风光电丧失价格优势。为鼓励配储,当前多地已出台相关补贴政策。

过半储能概念上市公司营收净利双增,孚能科技亏损最多达8亿

在此背景下,上半年国内储能行业继续维持高增长。Wind数据显示,51家A股储能概念板块上市公司中,上半年营收、净利润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增长的各有30家、29家,占比过半。

报告期内,7家公司营收超过百亿元,分别是比亚迪(2601亿)、宁德时代(1892亿)、阳光电源(286.2亿)、亿纬锂能(229.8亿)、欣旺达(222.4亿)、中伟股份(172.7亿)、国轩高科(152.4亿)。


上半年储能概念上市公司营收、净利润情况。(制图:南都·湾财社记者 方诗琪)

净利润方面,宁德时代、比亚迪、阳光电源、亿纬锂能依然稳坐前四位置,净利润分别达214.7亿、114.4亿、44.1亿、25.3亿元。

营收增速最快的是上能电气、固德威、阳光电源,分别同比增长416.6%、162.6%、133%。同时,这三家公司也保持了净利润的高增长,增长率分别为488.54%、1394%、368.4%。

其中,有4家上半年净利润为负,分别是孚能科技、亿华通-U、百川股份、保力新,亏损额为7.97亿、1亿、6762万、6124万元。

据财报披露,上述公司亏损原因多为历史原因,或被储能以外业务拖累。以孚能科技为例,其为全球三元软包动力电池龙头企业,自2020年以来便持续亏损。今年上半年,受原材料价格剧烈波动等因素影响,净利润同比减少400%。

毛利率方面,新雷能最高为50%,保力新最低为-13.8%,是51家上市公司中唯一一家毛利率为负值的。保力新的主营产品为锂离子动力电池,其解释称,受年初原材料价格大幅下跌影响,市场处于观望状态,普遍较为谨慎,需求未达预期,订单量相对减少。同时,产品售价有所下降,致使毛利率下滑。

光伏、动力电池企业加快入场,储能业务成重要增长点

南都·湾财社记者梳理发现,当前储能行业上市公司以来自锂电池、光伏、电力电子及其他新能源赛道玩家为主。这些公司经营业务广泛,储能业务只贡献部分营收。

鉴于储能电池和动力电池的技术原理相似,且产能可相互切换,以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国轩高科、中创新航、欣旺达等为代表的动力电池企业已加大储能业务布局。

上半年,受原材料价格剧烈波动影响,部分上市公司的动力电池及光伏产品的毛利下降,业绩不达预期。但储能业务维持高增长,并成为多家动力电池和光伏企业的重要收入来源。

据中报披露,宁德时代、中创新航、亿纬锂能、欣旺达、国轩高科的储能电池业务营收分别同比增长119.73%、268.1%、120.17%、152.06%、224.33%。

报告期内,多家公司的储能电池业务营收占比与毛利率均有提升。其中,中创新航的储能电池业务达19.17亿元,占总营收比重从去年同期的5.7%大幅提升至15.6%;亿纬锂能的储能电池业务收入70.72亿元,占比增至30%以上。

毛利率方面,国轩高科储能电池业务的毛利率从10.24%提高到17.43%;宁德时代为21.32%,同比增长14.89%,超过动力电池业务的20.35%。

另外,“光伏系”企业上半年表现同样亮眼。其中,光伏逆变器龙头阳光能源的储能业务收入达85.22亿元,同比增长257.26%,占总营收比重增至29.78%;储能业务毛利率30.66%,同比增长12.29%。

值得一提的是,前述营收、净利增长排名前三的公司,即阳光能源、上能电气、固德威,均为逆变器生产商。上半年,横跨光伏、储能两大热门赛道,自然赚得盆满钵满。

储能赛道现上市潮和扩产潮,业内人士担忧产能过剩

今年上半年,储能赛道迎来IPO上市热潮。据南都·湾财社记者不完全统计,海辰储能、沃太能源、海博思创、蜂巢能源、瑞浦兰钧等储能企业已递交招股书,正浩创新、德兰明海等已启动IPO辅导。

投融资方面也极为活跃,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统计,今年已披露的多起储能融资事件的金额都在亿元以上,上半年融资总额达734亿元。

与此同时,储能行业也进入“扩产潮”。据行业媒体统计,上半年以来,储能产业链上下游已有超40家公司宣布最新储能项目建设规划,多数为电池公司和储能系统集成公司。

比如,据半年报披露,亿纬锂能、派能科技等电池公司正在研发容量更大、寿命更长的储能锂离子电池,配套产线均为GWh级别。

而储能赛道的火热,也吸引了诸多跨界玩家。4月,南方黑芝麻表示,将投35亿用于磷酸铁锂储能电池生产基地建设,预计建成后产能规模将达年产8.9GWH。龙净环保上半年签订储能系统及设备销售合同4307.75万元,储能电池PACK与系统集成生产线建设已基本完工。

新能源行业分析师陈果(化名)告诉南都·湾财社记者,“新能源行业的周期性强,不论是动力电池、光伏,还是储能行业,都会发生阶段性产能过剩、价格战等问题。每一轮周期性调整后,留下来都是在资金、技术和规模具备优势的企业”。

南都·湾财社记者注意到,已有不少业内人士表露出“产能过剩”的担忧。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认为,“预计最晚2024年全产业链都将出现产能过剩,唯一不会出现过剩的是质量上乘、成本低的电池产品”。

产能过剩危机似乎来得更快些。高工锂电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储能电池出货量为87GWh,同比增长67%。但储能电池产能却超200GWh,整体产能利用率从2022年的87%下降到今年上半年的不足50%,约有半数的储能电池产量出现过剩。

万联证券投资顾问屈放认为,目前尽管国内储能行业发展很快,但并没有体现出“强”的一面。在世界前十大储能企业中,国内企业仅宁德时代上榜。“新型储能近两年增速最快,但除了锂电池能广泛应用外,其他类型的储能仍存在成本和技术的限制,短期难在市场大规模商业化”。未来在储能技术应用领域,国内储能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统筹:南都·湾财社记者 邱墨山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方诗琪

【欢迎爆料】南都·湾财社关注商业、金融及资本市场,相关新闻线索欢迎发送至邮箱:Ndwcsbl@163.com,将有专业记者与您联系。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