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艺晨
编辑|谢芸子
封面来源|受访者供图
作为与大众消费市场紧密相连的领域,食品饮料板块的走势向来被投资者关注。
在消费市场弱复苏的大背景下,以食品饮料为首的消费股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调。年初至今,食品饮料指数跌幅超8%,121只成分股中,有91只个股股价下跌。
与此相对应的是,食品饮料板块的配置性价比已十分显著。尽管信心的恢复仍需时间,但多个消费的垂类细分赛道已经回暖,市场正密切关注需求侧改善带来的向上拐点。
针对食品饮料板块近期的发展态势,36氪与民生证券食品饮料行业首席分析师王言海进行了交流,其中包括他对白酒、乳业等细分板块的观察。
以下为访谈内容精编(有删节)。
|36氪:如何看待食品饮料板块年内的走势?你认为市场目前在观望或者等待的信号是什么?
王言海:今年年初,线下消费场景的恢复一度带动了板块估值的快速修复。不过进入4月份,市场对消费领域“疤痕效应”的担忧比较明显。这也导致二季度到三季度,消费升级这条主逻辑支撑下的板块受到了影响。二季度,各机构对食品饮料板块的总体减持达到3.5个点左右,在历史上也是比较少见的。
与过往5年的历史记录相比,当前食品板块的估值处在中等或者偏低的位置,已具有一定的性价比,只是在等待一个向上的拐点,市场正密切关注需求侧的改善情况。
从7月社零数据的反馈看,食品、粮油、饮料、烟酒等消费大类都呈现逐步复苏的状态,保持一个相对正常的中位数增速。餐饮端消费自年初以来持续修复,翻台率、客流量都在改善,出行相关的各板块也十分火爆。
因此,对未来消费的复苏,市场的整体信心充足。
|36氪:白酒板块目前的恢复情况如何?
王言海:今年白酒的整体需求分化明显,千元以上的高端白酒刚性显著,婚宴、家宴、朋友聚饮等大众消费的需求相对稳定,跟商务强相关的次高端价位消费降频。
另外还有一些小周期的问题,主要与各个企业的动销节奏有关。过去几年,白酒行业经历了快速增长,库存累积到了较高的位置。今年经济环境弱复苏的状态,又导致了这些矛盾集中爆发。
不过从估值的角度来说,白酒板块的性价比是有优势的。
7月份中下旬开始,白酒行业迎来了宴席消费的小旺季。随着中秋、国庆假期的临近,部分场景消费在逐步恢复,渠道整体的反馈环比有改善。像百荣商贸城这种代表性的地方批发市场,白酒的销售流速节前有明显提升,当然,企业也做了“升学宴席”“扫码红包”等相应的促销政策,虽然加大了相关费用的投入,却降低了整个渠道的库存。
|36氪:白酒的库存指标会在什么时候出现拐点?
王言海:作为(机构)投资者,需要关注行业修复过程中主流品牌主力产品价格的变化。价格的背后是需求库存周期,二者在一定程度上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需要强调的是,白酒的核心驱动力是价格而非销量,未来板块的发展仍旧是结构性的。而在关注白酒价格与库存的同时,也要关注品牌渠道与经销商的利润,即所谓的利益价值链是否受影响。
现在白酒的消费,节假日宴席、聚饮等消费场景较多,白酒品牌的销售也主要集中在春节以及中秋、国庆、端午等节日,这种特征在白酒消费中越来越明显。
|36氪:作为大众消费的重要指标,乳制品行业也出现了原奶阶段性过剩的现象。
王言海:今年以来,生鲜乳价格一直保持同比负增,主要还是由供需不匹配所导致的。
过去几年,原奶生产、大包粉进口一直维持着较快的增速,到今年原奶供应端仍有四五个点的增长,需求端维持着温和复苏的状态,常温白奶这类偏大众端的消费受到的影响较大。
从最新的月度数据来看,乳制品终端消费已经出现回暖迹象,传导到中上游还需要时间。一般来说,夏季属于产奶淡季,收奶需求旺盛。但今年淡季的奶价不仅没有回升,反而出现乳企夏季喷粉的情况,这说明产商目前去库存的压力还比较大。
|36氪:目前的形势对乳业龙头企业及区域乳业分别有什么影响?
王言海:原奶价格下行,整体上是利好乳企利润释放的,自给率越低的企业获利越明显。
小型乳企产品结构比较单一,原奶成本占比更高,采购也相对灵活,利润释放更受益于奶价下行。区域乳企主要与中小牧场合作,中小牧场价格下降幅度一般大于市场平均降幅,同样有利于成本降低。
龙头乳企与上游产业链绑定深,在本轮奶源过剩价格下行周期中受益有限,可以通过费效提升、喷粉消化部分库存、调整产品结构等举措应对。
|36氪:近年来,不少休闲食品企业通过新渠道取得了业绩增长。
王言海:零食量贩店目前的发展仍处于早期阶段,未来仍具备扩张空间。
不少企业也在积极拥抱新渠道,实现业绩的快速增长,或借此实现对下沉市场的布局。强供应链的企业优先拿到了入场券,它们的产品品质稳定,在新渠道的复购率也非常高。
但也有不少企业正在观望,部分企业顾忌新渠道会对原有的经销渠道、产品价格体系造成比较大冲击。
|36氪:消费降级下,“性价比”是否已为了人们的主流选择?
王言海:“性价比”确实是今年一个比较突出的关键词,不过追求性价比并不等于消费降级,而是供应端的高质量产品将低质量产品替代。尤其是在下沉市场,消费者本身对于品质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才使高性价比的产品展现出了竞争优势。
作为食品企业来说,未来除了关注销量增长,更多还要关注自身对新兴消费需求的把控能力。如果能在某个细分场景取得一定的定价权,那么企业的产品占有率及利润空间,都会有比较好的提升。
中国的消费演变趋势并不是一味的降或者一味的升,而是处在一个分化的状态。消费升级的潮流往往是随着产业端的技术扩散,慢慢在各个区域拓展开。所谓的第四消费时代、第三消费时代或者是第二消费时代都是并存的,这已经得到了市场的验证。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