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地集团站上风暴口,为什么说是又一次“错杀”?

时事新闻2023-10-18 19:58:03无忧百科

金地集团站上风暴口,为什么说是又一次“错杀”?

10月18日,金地集团股价表现较为“淡定”,这是投资者信心正在修复的信号。

此前一天,金地集团又一次遭遇“股债双杀”,再次让地产行业站上舆论风口。导火索有些戏剧性——董事长凌克因身体原因辞职。市场的想象力蔓延,多数人认为这是管理团队的正常交接,不该过度解读。却也有人阴谋论,认为其中“必有隐情”。

为此,金地集团当晚再次发布公告,强调凌克辞职确因身体原因,此次新老交接,是正常的管理团队交接,对公司经营不会产生重大影响。

根据公开资料,凌克出生于1959年,今年64岁,担任金地董事长身份超过25年。官方对他的评价是,「恪尽职守,兢兢业业,衷心感谢」。

根据报道,在过去的长期工作中,凌克很拼,工作模式是996的Plus版本——7116模式,即早上7点钟上班,晚上11点下班,一周连续工作6天。

据地产大V董小姐透露,三个多月前,凌克就在金地高层小范围透露,退意已决。最早今年年初,内部已有风声流传,以为他会在今年 5 月董事会换届之际,宣布退休。

「在公司外部看来,看似是忽然辞职,但内部不算意外。感觉公司内部对此还没有外部的讨论声音大。」

现年52岁的黄俊灿,有着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EMBA的高学历,1992年就加入了金地集团,同样也有超20年的金地履历。



在过去一段时间,房企爆雷,评级下调,成为推倒房企信用崩塌的多米诺骨牌,业内公认的万科、龙湖、金地等“绩优股”多次上演股债双杀的“剧本”。观众几近麻木。在资本市场眼里,迄今为止,至少这几家明星级公司都守住了「底裤」:

第一,至少目前还没有债务违约;第二,过去三年,还在盈利。

此次金地集团的人事变动引发的反应。究其原因,受此前多家房企暴雷影响,市场神经保持紧绷,导致了情绪错杀。

金地基本面剖析

深入剖析金地集团基本面,到底是不是虚惊一场?这个问题关系不仅一家龙头企业的声誉和经营,还有股东和债权人的切身利益,值得仔细推敲。

识人断事,都讲究要有依据。既然市场担心金地集团的财务风险,我们不妨把目光投向该公司的财务数据,尤其是外界敏感的债务和融资数据。

翻开金地集团财报,其“三好学生”的基本面并没有发生改变,被“错杀”得有点冤。

数据显示,截止半年报,金地集团的资产负债率为72.1%,剔除预收款项后的资产负债率为62.9%,净负债率为53.5%维持低位,持有货币资金达460.8亿元。

有息负债中,银行借款的占比达70.84%,公开市场融资占比为28.98%,其他融资占比为0.18%。债务融资加权平均成本进一步降低至4.39%。债务结构方面,长期负债占全部有息负债比重的62.85%,债务期限结构趋于合理。



融资方面,根据半年报数据,金地集团获得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授信总额人民币2532亿元,已使用银行授信总额为人民币930亿元,尚剩余授信额度1602亿。

9月份,金地集团公告,第二大股东福田投控拟为公司融资提供增信支持,展现了股东对公司和现任管理团队的支持态度。对公司长期发展的看好。

据金地10月17日公告显示,金地集团目前生产经营情况正常,2023年三季度,公司月度销售额已连续三个月环比回升,截至9月底,销售排名位居行业第11位。

金地集团管理团队年轻化,交接平稳,本该被视为利好。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对于信奉长期主义的价值投资者来说,这或许不失为一个布局良机。

地产新周期下剩者为王?

股神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最尊崇的投资理念就是“捡烟蒂”理念,所谓捡烟蒂,是用来描述那些市场价格远远低于其内在价值的股票。而市场价格低于内在价值,用资本市场的财务指标阐述,即是一家公司的净资产低于股票在交易所的市值。

金地集团会是价值投资者的“烟蒂”吗?梳理半年报可知,金地集团净资产超过600亿元,而10月18日收盘,公司总市值243亿元,出现了倒挂。不难看出,金地集团本就具有估值优势,经过昨日被“错杀”,估值性价比更为明显。



事实上,不少专业的券商机构也给予金地集团“买入”或“推荐评级”,显示对该公司投资价值的认可。

2023年7月,国内券商龙头中金公司建议关注万科、金地、龙湖、绿城等运营效率、产品质量和战略布局等方面都是行业头部的优质公司。

平安证券认为,金地集团高度聚焦高能级城市,区域深耕卓有成效,重视现金流管理,债务结构保持良好,维持“推荐”评级。

西南证券认为,经营性业务多元拓展,将为金地集团创造更多的增长极。事实上,多元化的稳步扩张,不仅增加业绩“增长飞轮”,也使得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更上台阶。

房地产新周期,行业正在经历变革,向更高质量发展,不可避免一些房企出现风险,甚至面临被清出牌桌。而一些严守财务纪律,抗风险能力更为出色的房企也将更容易得到市场的青睐目光,或许还会上演一出“剩者为王”的戏码。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