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昉:需求侧制约经济发展,人口问题导致消费驱动减缓

时事新闻2023-09-03 22:08:43无忧百科

蔡昉:需求侧制约经济发展,人口问题导致消费驱动减缓

“一方面中国越来越依靠消费驱动,但同时我们消费驱动的力量也趋于减缓。”9月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蔡昉在2023中国国际金融年度论坛上表示,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就已经进入的供给侧新常态,随着去年开始的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率占比提升,人口发展的新常态赋予了经济发展新常态新的内容。

他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有几个新的特征。第一,总人口负增长、劳动人口加快减少,劳动力短缺、人力资本改善速度放慢、生产率改善速度放慢、资本回报率下降等使得中国潜在增长能力进一步下降,且降幅高于预期。

第二,需求侧越来越制约中国经济的发展。“即使(潜在增长能力)下降了,我们的潜在增长率仍然能够满足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目标。”蔡昉认为,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真正的约束在于第二个特点,即需求侧的常态化制约。

他指出,如果需求侧不能支撑,可能就实现不了增长潜力。“人口就是消费者,人口负增长,消费人数也就负增长,加上人口老龄化,消费能力、消费意愿都弱化,因此未来需求侧,特别是居民消费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常态制约。”蔡昉认为,这是一个影响我国宏观经济长期增长以及金融发展的重要特征。

第三,劳动力短缺、劳动力年龄人口(自2011年开始负增长)负增长速度越来越快,导致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下降。同时,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压力越来越大。

对于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压力,蔡昉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经济增长放缓、雇主对劳动者挑剔性提高;二是技术和产业结构变化带来更高的技能要求,当前的主要劳动群体需要一定时间去适应新需求。

蔡昉认为,当前存在多个导致摩擦性和结构性失业的因素。首先,我国现在以及未来趋势中最重要的劳动力群体是农村转移劳动力、准备延迟退休年龄的大龄劳动力、各类毕业生,以及转岗后重新上岗的低技能人员,技能供需不匹配导致越来越多的摩擦性和结构性冲突。其次,劳动力市场呈现出非正规化的特征,灵活就业导致合同不健全、社会保障不充分、劳动条件不好、就业不稳定等;再次,产业结构变化快导致市场主体(企业)活跃期缩短,工人跳槽周期缩短,也会加大劳动力市场上的结构性矛盾。

第四,居民消费行为可能发生变化。蔡昉认为,人口、经济双重新常态均在下行,导致居民收入增长放慢,消费预期下降。一方面,就业结构性困难加大,使得居民消费意愿趋于保守;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效应下,中国老年人消费意愿弱、能力弱。

基于以上特征,蔡昉从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第一,在供给侧,营造一个“创造性破坏”的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未来我们经济增长越来越依靠生产率的提高和创新驱动,但生产率的提高不可能在每个领域、每个行业、每家企业同步发生。”蔡昉认为,要通过“创造性破坏”,让那些没有竞争力的退出去,让有竞争力的生存下去,从而使得整体生产率得到提高。

第二,“我们应该认识到,传统宏观经济刺激手段越来越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势。”蔡昉以青年就业困难举例称,青年就业的行业70%是第三产业,但是传统的刺激主要针对的是大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等,后者一方面创造不了太多岗位,另一方面创造出的岗位不适应青年群体,因此不能产生所谓的乘数效应,从而起到宏观经济逆周期(调节)的作用。

第三,户籍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重大的体制改革,可以使我们从人口红利转向制度红利、改革红利。“目前中国的人口大部分都和户籍有关,”蔡昉指出,除了农民工外,我国城市中接近40%的人户口都不在居住的乡、镇、街道,而10~24岁的群体中,有60%以上没有当地户口,这会影响他们的就业、技能提高、消费意愿、安家立业、生育意愿,“为了提高经济发展的长期可持续性,制度改革仍然需要推进。”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