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内卷,如何科学帮助孩子选择「兴趣班」?

时事新闻2023-10-18 20:34:07无忧百科

摆脱内卷,如何科学帮助孩子选择「兴趣班」?


在近日播出的音乐综艺《乐队的夏天》中,周迅被问及小时候的经历。她分享出小时候与画家未来“理想”的矛盾。那时候,周迅的父亲认为女孩子应当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周迅心里并不是这么想。


/音乐综艺《乐队的夏天》/

可作为一个小孩,抵抗家长的教育理念是很难的。最终,一个被作为素描素材的苹果,被消极抵抗的小孩吃到了嘴里。庆幸的是,她的父亲见此情景也选择放弃让他成为那样的“理想女孩”。

但是直到今天,有多少在培训班里消极抵抗的小孩,能有机会吃到反叛的“苹果”?这一届家长,又该如何科学地帮助孩子选择兴趣班?


/Bee Johnson/


疲于奔命的家长砸掉乐器的孩子

“我哥哥家的两个孩子,练琴都练到了10级。但是之后再也没有弹过。”木木妈妈回忆起她身边给孩子报名辅导班的见闻。很多孩子在培训班把爱好学成了专业,但当技能“练到满级”,孩子们把“包袱”一丢,再也不愿拿起

但这并不是木木妈妈让孩子学兴趣的初衷,她小时候也受过练琴的苦,决定在给孩子报辅导班这件事上不“卷”他。

“我小时候学琴可痛苦了,我没怎么挨过打,只有学琴的时候挨打。后来我妈看我那么痛苦,就给我停了。”木木妈妈回忆起她的小时候。及时止损却保住了她对于音乐的最后一丝兴趣。后来木木妈妈很希望成为班上弹琴伴奏的那个,又主动和她的母亲要求重新上琴课。

我最终是通过自驱力在学习,虽然我没有变成钢琴家,但我到今天也乐意有事没事弹一弹钢琴。”木木妈妈回忆道。

在木木的成长中,木木妈妈每个学期会给他挑选三到四个课外班,涵盖孩子的思维能力培养、体能训练、兴趣爱好和学习补差。但这在木木妈妈的家长圈子里已经被称为“佛系”了。按她的话,这种情况根本进不了“鸡娃圈”。

当孩子还不具备完全的分辨能力,教育这件事一定程度上都是父母在主导。人又是易受环境影响的生物,当主导教育的母亲、父亲们都生活在一个圈子里,盲从报班的现象变得常见。

“那是一种能看得到的焦虑。其他的孩子都在学,你的孩子不得不去学,他自己回来也可能会说‘谁谁谁已经能做高几个年级的英语卷子了’。因为少学一个,也可能牵涉到让他没有自信,没有足够的社交底气。”安安妈妈这样描述“鸡娃圈”里的氛围。

“或许你觉得现在孩子比过去少了。但优质资源就那么多,还是需要努力争取才能让孩子进圈。”

基于这种思路,安安的休息时间基本被辅导班占满了,每天放了学也需要去上游泳课。被问及孩子什么时候用来写作业,安安妈妈沉默了一会说:“这是个好问题,现在小学孩子十二点、一点睡觉也挺常见的。”

安安妈妈的报班决策更多基于“环境水温”,但续报带有惯性。

“很多课,看起来他上了也没什么不好,到续报的时候也实在没精力想太多,就直接续了。”教育的过程都是缓慢的,如何填充孩子的假日,这样的决策往往容易进入虎头蛇尾的境地,我们很难会意识到,有时候是需要去迭代、优化自己决策思路的

“因为目前看起来,教育的容错率很高啊,没有什么后果。如果他真的闹,不想学,我肯定给他停。”不过仔细回忆起来,安安的学习也并不顺利,比如游泳课学习了四年,到如今他还是不会游泳,也不愿意在课上尝试把头埋入水中闭气。

“因为我们这里是海滨城市,孩子学会游泳总是有好处的。他在家里浴缸就愿意闭气,我觉得还可以克服一下。起码他没有排斥去,也没有到害怕水的地步。”安安妈妈仍旧决定给安安续报游泳课。

基于惯性与沉默成本,可以预见的是,安安的课后时间还得去小区泳池报到了。

木木妈妈的决策基于经验,这是人之常情。但人生经验是随机的,你是否学会某个道理可运用于决策全看运气。而安安妈妈的决策因素却复杂很多。乍一听,似乎都是唯一解。

但是听到这里,我们不禁想问,还有没有更好的、科学的决策方式


/Maya Ealey/


会权衡利弊做有逻辑的报班人

实际上错误的报班决策,最终会让我们疲于奔命,孩子的学习兴趣也受到伤害,甚至厌学。今天介绍的这套C计划课程中的批判性思维思考工具,就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决策,它不只仅用于报班,也可以运用在生活中各类决策场景。

以安安妈妈的情况举例。她面对的问题和考虑的事很多,最终安安“拥有”了一份排满所有假日的补习班课程表

我们可以把安安妈妈导向决策的理由分为功利实用、审美偏好、道德伦理三个互不交叉的层面,先把理由放置其中,在培训游泳课这件事上,不牵涉道德伦理层面的理由,所以空置。


如上表所示,我们能够看出,在思考替代方案时,需要挖掘安安妈妈的真实需求。她给安安报名游泳课主要是希望安安能学会游泳,而要达成这一目标其实游泳课并不是唯一途径,也存在多种替代方案。

我们再以“目标-手段”这一思考结构去探究安安其他的课程报名原因。

安安妈妈在倾诉中提到最多的关键词是“竞争压力、自信心培养、社交压力”,她选择给安安报尽可能多的课程,主要为了解决以上三点。

此时,甚至上什么内容的培训班变得微不足道,这也是我们身边普遍的现象——孩子的兴趣可以培养,想上什么课程可以引导,而真正驱动我们决策是否报名的原因却可能来自于环境,变成了一种目标与手段的本末倒置。

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设立目标时进行更深度的思考——如果是要帮助孩子应对“自信心培养和社交压力”,培训班未必是唯一解,也绝不是最好的解


/Bruno Mangyoku/

首先,自信心的来源并不在于一个人是多才多艺的。在心理学概念上,自信心是反映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性,是一种积极、有效地表达自我价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意识特征和心理状态。那么,要让他信任自己可以完成某事,这种场景便不止发生在培训班里。聚焦孩子的日常生活,让他扎扎实实靠自己完成一项事,并让他意识到日后也能独立完成,自信心的萌芽就在逐步提高了。

在通过参加多种培训班、培养多种爱好,进而让孩子减小社交压力这对“目标-手段”中,我们也可以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多才多艺”的社交网络未必是每个孩子真正想要的交友环境,一如在大人的世界中,很多人也困在不喜欢的社交圈,因为社交而内耗。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需求,帮助他建立交友观。在成长中,每个更了解自己需求的孩子才能找到更优质的友情,不困于不合适的交际圈委曲求全。健康的人际关系才能给孩子更多的正面影响。而且,验证这件事很简单,若孩子真的喜欢“多才多艺型”交际圈,他本身学艺术就会有自驱力,那么他所在的环境就能给他正向激励,而不是负面的竞争压力。

最后,再看竞争压力。我们应该能发现,伴随孩子长大,客观存在的竞争无法完全消失,成人的世界仍旧充满竞争。但通过“内卷”去竞争,往往最后只能内耗自己。我们看过太多的案例,很多人奋斗半世,归来也只是普通人。这种时候,不妨试试管控孩子面对的压力,不过分夸大任何竞争结果对标人生的直接影响,让孩子更早理解世界的复杂性。


/Helen Lee/


教育的容错率看似很高前提是你会利用时机

事实上,相比大部分事情,教育的容错率确实不低,但擅长教育的父母往往能更好地利用时机,使得教育的效果更好。比如如果发现报的课程孩子不喜欢,在孩子没有极度反抗和出现负面影响的情况下,我们仍可引导孩子意识到即便某些起初不擅长的技能只要努力就能一定程度掌握,进而成为培养孩子面对未来所需“逆商”的一种时机。

此外,在报名培训班时,还可以基于培训班种类进行分层,针对不同课程的重要性进行筛选。比如思维是贯穿一生、促进终身成长的底层能力,理性、深度的思辨,能够提升孩子的全部生活决策,这类课程沉默成本低;再比如体能类训练,能够提升孩子的身体素质,但应当注意强度及孩子的心理适应力,而对于学科类培训则需要酌情分析,切勿为了竞争压力而盲目报班。

当然,好的方法虽然能更快帮助我们达到目标,但如何设定目标,如何决策还是由我们的价值观决定。而在报班这件事上,我们的决策取舍也将直接影响孩子的价值观建立。我们终其一生追寻什么样的幸福,背后源自于一种自洽的价值观。所以,为孩子培养良好的价值观,帮助他做价值观自洽的人,也远比填报满满的培训班更重要

撰文|大麦

排版|番茄

编辑、校对|袁振、许栩

最新课程

C计划思辨阅读课,可以引领孩子从阅读、思辨中逐渐掌握思考工具,拥有思辨能力,让他们能更好应对未来的挑战

如果想让孩子——

懂阅读,爱思考,善沟通,

会选择,负责任

点击下方图片,来体验我们课程吧!

更多信息请扫右下方二维码

添加客服微信咨询
回复[独立思考]可领取礼包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