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广州、深圳接连官宣,执行首套住房信贷政策。业内人士认为,这意味着“认房不认贷”进入全面落地倒计时。
两城市
广州和深圳同日出台住房新政策
8月30日上午,广州市政府官网发布《关于优化我市个人住房贷款中住房套数认定标准的通知》。其中提到,居民家庭(包括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申请贷款购买商品住房时,家庭成员在当地名下无成套住房的,不论是否已利用贷款购买过住房,银行业金融机构均按首套住房执行住房信贷政策。
广州市住建局表示,政策执行时点以《住房城乡建设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关于优化个人住房贷款中住房套数认定标准的通知》(建房〔2023〕52号)印发时间2023年8月18日为界。2023年8月18日0:00前签订个人住房贷款合同的,按原政策执行。2023年8月18日0:00后签订个人住房贷款合同的,按新政策执行。
8月30日晚,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圳监管局也发布《关于优化我市个人住房贷款中住房套数认定标准的通知》。其中提到,居民家庭(包括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申请贷款购买商品住房时,家庭成员在深圳市名下无成套住房的,不论是否已利用贷款购买过住房,银行业金融机构均按首套住房执行住房信贷政策。通知自2023年8月31日起施行。
市场
短期广州市场活跃度有望提升
中指研究院华南分院总经理杨红侠表示,此前,住建部、央行、金融监管总局已联合印发《关于优化个人住房贷款中住房套数认定标准的通知》,推动落实购买首套房贷款“认房不认贷”政策措施,近日成都、广州先后落实相关举措,广州也成为首个实现首套住房“认房不认贷”的一线城市。
根据中指数据,7月广州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环比连续4个月下滑,新房、二手房价格亦处在波动调整通道,市场预期偏弱。据初步统计,8月广州新建商品住宅成交规模延续小幅回落态势,同比降幅仍在30%左右,购房者观望情绪较重,市场持续低迷。杨红侠认为,本次广州首套住房“认房不认贷”政策的落地执行,将使更多购房人能够享受首套房贷款的首付比例和房贷利率,对于原来无房有贷款或有贷款记录的家庭,过去首付比例在40%至70%,现在再次购买住房首付将降至30%,房贷利率将由4.8%降至4.2%,有助于降低居民购房门槛和购房成本,更好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稳定广州房地产市场预期,修复市场信心。传统“金九银十”即将到来,广州及时优化调整楼市政策,预计短期广州市场活跃度有望提升。
预测
热点城市将全面落地“认房不认贷”
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此次深圳也发布了认房不认贷的政策,具有非常好的导向,说明认房不认贷政策是当前一线城市重点关注的一个内容。从深圳的政策来看,并没有市区、郊区等差异化的分类,政策表述跟住建部的原文是一样的,是影响到整个城市的房屋买卖市场的。
严跃进认为,北京、上海两个城市近期很有可能也会加快出台相关政策。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院长张波也认为,预计热点城市全面落地“认房不认贷”已进入倒计时。但中指研究院市场研究总监陈文静认为,目前北京全面执行首套房“认房不认贷”政策的可能性仍较小,预计将通过一区一策或针对热定人群如多孩家庭、老年家庭等方式推进。
当前北京房地产市场下行压力在不断增大,根据中指研究院数据,7月北京商品住宅成交面积环比下降6.4%,8月以来周均成交面积较7月周均下降接近30%,较去年同期下降15%,政策优化预期进一步增强。
陈文静表示,北京优化楼市政策信号意义重大,对整体市场情绪的修复或将产生积极带动作用。若北京实质性政策尽快落地执行,北京房地产市场活跃度有望提升,市场有望逐渐企稳修复,从而带动全国市场逐渐修复。整体看来,一、二线城市需求端政策大概率将继续围绕降低购房门槛和降低购房成本展开。从政策方向上看,除了优化“认房又认贷”外,一是降低二套首付比例,下调贷款利率加点数。二是调整普宅认定标准,或可能通过降低非普宅首付比例的方式进行优化。此外,优化限售、限价政策,降低交易税费,也是政策优化方向。
相关
成都优化无房居民家庭认定标准
8月28日,成都发布了《关于优化完善商品住房公证摇号有关规定的补充通知》。其中提及了优化无房居民家庭认定标准,购房家庭中至少有一名登记购房人符合成都市住房限购政策,且购房家庭在成都市无自有产权住房的,认定为无房居民家庭。
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此次对于无房家庭的认定有了变化。此前规定购房人及其家庭成员在成都市无自有产权住房且登记购房之日前2年内无住房转让记录的,认定为无房居民家庭。如今删除了“前2年无住房转让记录”的内容。即“不再核查是否有房屋出售行为”。这一点实际上比较好地落实了住建部等部门近期对于首套房的认定标准内容。住建部规定是,在当地名下无成套住房的都可以算作首套。所以成都这个政策是全国比较早放宽首套房认定标准的政策。但不能理解为“首套落实认房不认贷”政策,因为成都这种情况不一定和贷款有关系,其只强调了对住房出售的行为核查。
本组文/本报记者宋霞统筹/余美英